# [[“三壁三龛”佛殿窟]] (Three-Wall-Three-Niche Hall Grotto)
## 1. 概述
**[[“三壁三龛”佛殿窟]]**(Three-Wall-Three-Niche Cave)是[[天龙山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洞窟形制。其典型特征是在方形窟室的正壁(北壁)、左壁(东壁)和右壁(西壁)各开凿一个大龛,龛内供奉佛像,而南壁(门壁)通常不设主像。这种形制模仿了地面木构佛殿的内部空间布局,标志着中国石窟从早期的“[[塔庙]]窟”(以礼拜塔为中心)向**“佛殿窟”**(以礼拜佛像为中心)的彻底转型,是[[北齐]]至[[唐代]]石窟营造的主流范式。
## 2. 历史调研
### 2.1 形制渊源与演变
- **北魏滥觞**:这一形制最早可追溯至龙门石窟的[[北魏晚期]]洞窟(如普泰洞),但在[[天龙山]]得到了规范化和定型。
- **[[东魏]]/[[北齐]]初期**:如第2、3窟,虽具三壁三龛雏形,但窟室较小,平顶或叠涩顶,龛形较浅,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 **[[北齐]]成熟期**:如第10、16窟,配合窟前的仿木构前廊,窟内形成宽敞的殿堂空间。三壁开圆拱大龛,造像组合丰富(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并出现覆斗顶,完全模拟了地面殿堂的**“帐幕”**空间感(Su, 1996)。
- **[[唐代]]发展**:如第17、18窟,形制更加开敞,造像体量增大,三壁造像往往构成一个宏大的**“净土变相”**场景,强调空间的整体性。
### 2.2 礼仪功能转变
- **从绕塔到面佛**:早期中心柱窟要求信徒进行**右绕**(Pradakshina)礼拜。而三壁三龛窟则创造了一个**“被包围”**的场域。信徒进入窟室后,无论面向正前方还是左右两侧,都被佛像环绕。这种布局适应了**“观像”**(Visualization)和**“供养”**(Offering)的仪式需求,强调与佛像的面对面交流。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空间模数
- **平面**:绝大多数三壁三龛窟的主室平面均为正方形或近正方形,边长通常在2-4米之间,这种规整的几何形态体现了当时[[工匠]]对空间比例的精确掌握。
- **顶部**:多为**覆斗顶**(Truncated Pyramid Ceiling),中央设[[莲花藻井]]。这种顶部设计不仅增加了窟室的高度感,还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模仿了皇家帷幄或寺院殿堂的天花结构。
### 3.2 龛像配置
三壁造像通常构成特定的宗教题材组合:
- **三世佛**:正壁[[释迦]](现在),左壁燃灯(过去),右壁弥勒(未来)。
- **三方佛**:正壁[[释迦]](娑婆世界),左壁药师(东方净琉璃世界),右壁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
- **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
这种配置反映了当时大乘[[佛教]]教义在[[晋阳]]地区的普及与系统化。
## 4. 技法细节:营造次序
1. **画轮廓**:[[工匠]]先在平整的岩面上画出窟口及内部空间的轮廓线。
2. **凿主室**:由外向内、由上向下开凿出方形主室,并修整出覆斗顶。
3. **开深龛**:在平整好的三壁上,根据设计开凿圆拱形或方形深龛。
4. **留[[基座]]**:在开凿过程中,特意预留出与地面连为一体的**“倒凹”字形[[佛坛]]**(U-shaped Altar),用于安置造像,这比后期放置的须弥座更为稳固。
## 5. 图像学分析
### 5.1 空间隐喻
三壁三龛的布局,实际上是在一个封闭的物理空间内构建了**“无限佛国”**的全息影像。
- **全景敞视**:信徒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来自三个方向(象征十方)的慈悲注视。
- **无死角**:这种布局消除了视觉死角,旨在营造一种**沉浸式**(Immersive)的宗教体验,使信徒更容易进入宗教迷狂或[[禅定]]状态。
## 6.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
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 **维度立方(Dimensional Cube)**:在幻想设定中,“三壁三龛”窟不仅是礼拜场所,更是一个**“超维传送舱”**。
- **无限反射**:当修士在窟中心点燃特制的**“七宝香”**,三面墙壁会瞬间转化为**“因果之镜”**。三壁佛像开始无限反射,形成通往三千大千世界的通道。
- **三才防御阵**:三壁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当圣寿法苑遭遇入侵,三位高僧分别坐入三壁龛内,与石像灵力合体,能启动**“三位一体防御力场”**(Trinity Force Field),任何物理攻击都会被这个三角力场吸收并反弹。
- **众生壁的试炼**:南壁(门壁)虽无像,被称为**“众生壁”**。传说在正午阳光射入时,若心术不正者进入,其影子投射在南壁上会显现出其前世的**“业障原形”**(如恶鬼、修罗),这是著名的第16窟**“照影验业”**试炼。
## 7. 参考文献
- Li, Y. (2003). *Tianlongshan Shiku* [Tianlongshan Grottoes]. Wenwu Chubanshe.
- Steinhardt, N. S. (2019). *Chinese Architecture: A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u, B. (1996). *Zhongguo Shiku Si Yanjiu* [Studies on Chinese Cave Temples]. Wenwu Chubanshe.
- Xiao, M. (1989). *Dunhuang Jianzhu Yanjiu* [Study on Dunhuang Architecture]. Wenwu Chubanshe.
## 9. 学术研究
### 9.1 空间权力与仪式变革
[[“三壁三龛”佛殿窟]]的流行,反映了[[中古时期]][[佛教]]**空间权力**(Spatial Power)的转移。早期的中心柱窟,信徒只能在狭窄的甬道中绕行,处于边缘地位,中心被塔(佛)占据。而三壁三龛窟创造了一个宽敞的**中央空间**,信徒(尤其是皇室贵族)可以占据中心位置进行礼拜。这种空间结构的改变,适应了[[佛教]]从“出世苦修”向“入世供养”、“皇家礼仪”转型的社会需求,标志着[[佛教]]彻底融入了中国的礼乐文明体系。
## 8. 知识库链接
- [[第 16 窟]]
- [[西峰第 10 窟]]
- [[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
- [[圣寿法苑]]
- [[“天龙山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