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士”]] (The Three Great Bodhisattvas) ## 1. 概述 **[[“三大士”]]**(The Three Great Bodhisattvas),是[[唐代]][[佛教]]造像中常见的一组题材,通常指**[[文殊]]菩萨**(Manjusri)、**[[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与**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的组合,或者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中的两位胁侍与观音的并置。在[[天龙山石窟]](特别是[[盛唐]]洞窟)中,这一题材极为流行,反映了[[唐代]]**华严宗**与**净土宗**、**[[密宗]]**思想深度融合的趋势,以及信徒对“悲、智、行”三德圆满的祈愿。 ## 2. 历史调研 ### 2.1 信仰渊源 - **华严背景**:[[唐代]]华严宗尊奉《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文殊]](主智、证理)与[[普贤]](主行、理智)为左右胁侍。这种“华严三圣”模式是三大士组合的基础。 - **地缘影响**:[[天龙山]]毗邻**[[五台山]]**([[文殊]]道场)。[[唐代]][[五台山]][[文殊]]信仰极盛,辐射至[[晋阳]]地区,使得[[文殊]]造像在[[天龙山]]极为普遍。 - **密教介入**:随着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在[[唐]]廷传法,密教元素融入显教。[[天龙山]]第9窟下层出现了巨大的**十一面观音**(密教变相),与[[文殊]]、[[普贤]]并列,形成了独特的[[天龙山]]版[[“三大士”]]组合(Li, 2003)。 ### 2.2 流行时代 - **[[盛唐]]高峰**:这一题材在[[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第9窟([[漫山阁]])下层造像群是其最宏伟的代表,显示了皇家对这一信仰组合的推崇。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空间配置 - **第9窟布局**:在第9窟下层大龛中,正中为高大的**[[十一面观音立像]]**,左侧(观者右)为**[[文殊]]菩萨骑狮像**,右侧(观者左)为**[[普贤]]菩萨骑象像**。这种配置打破了常规的“一佛二菩萨”格局,将观音提升至主尊地位,[[文殊]][[普贤]]分侍左右,构成了以**“大悲”**为核心,辅以**“大智”**与**“大行”**的救度体系。 - **其他洞窟**:在第14窟等[[唐代]]洞窟中,也可见到类似的菩萨组合,或在佛陀胁侍中突出这三位菩萨的特征。 ## 4. 技法细节:写实与神异的平衡 ### 4.1 坐骑刻画 - **狮子与白象**:[[天龙山]][[工匠]]以极度写实的手法雕刻[[文殊]]的坐骑**青狮**与[[普贤]]的**白象**。狮子肌肉虬结,张口怒吼,鬃毛卷曲富有装饰感;白象体态敦厚,长鼻摆动,神态温顺。这种写实动物与神性菩萨的并置,增强了造像的真实感与戏剧性张力。 ### 4.2 人体美学 - **三折枝式**:三大士造像普遍采用了**“三折枝”**(Tribhanga)的站姿,腰肢扭动,体态婀娜,衣带飘举。这种姿态打破了[[北朝]]造像的僵直,赋予了菩萨以鲜活的生命律动。 ## 5. 图像学分析 ### 5.1 象征体系 - **[[文殊]](大智)**:手持[[经卷]]或宝剑,骑狮。象征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狮吼震醒迷梦。 - **[[普贤]](大行)**:手持如意,骑象。象征愿行广大,步履稳健,荷负众生。 - **观音(大悲)**:手持净瓶杨柳,或现十一面。象征慈悲救苦,普门示现。 - **组合寓意**:三者结合,象征了[[佛教]]修行的完整路径:以智慧([[文殊]])为眼目,以愿行([[普贤]])为双足,以慈悲(观音)为动力,最终圆满佛果。 ## 6.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 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 **三极执政官(The Triumvirate)**:在圣寿法苑的政治架构中,[[“三大士”]]不仅是神像,更是教团最高权力的象征——**三位活体执政官**。 - **[[文殊]]席(Seat of Wisdom)**:负责制定对付[[[永夜星都]]]的战略,掌管禁书库。持有者需通过“狮子吼”试炼,获得看破一切幻术的**“真视之眼”**。 - **[[普贤]]席(Seat of Action)**:负责统帅金刚武僧团,执行除魔任务。持有者拥有一头**“白象机甲”**,能踏平山岳。 - **观音席(Seat of Compassion)**:负责医疗、后勤与信众安抚。持有者掌握**“甘露炼金术”**,能净化最深重的深渊腐蚀。 - **华严法界炮**:传说第9窟的三大士石像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共鸣阵”**。当三位执政官同时注入灵力,石像会苏醒,联手释放终极法术**“华严法界炮”**(Avatamsaka Cannon),其威力足以重塑现实。 - **坐骑的暴走**:曾有传说,[[文殊]]的青狮和[[普贤]]的白象因误食了[万象灵墟]的致幻果实而暴走,险些摧毁[[天龙寺]]。最后是观音席执政官用杨枝甘露才将其安抚。 ## 7. 参考文献 - Birnbaum, R. (1983). *Studies on the Mysteries of Mañjuśrī*.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 Gimello, R. M. (1976). *Ch'eng-kuan and the Hua-yen Tra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 Li, Y. (2003). *Tianlongshan Shiku* [Tianlongshan Grottoes]. Wenwu Chubanshe. - 罗世平. (2002). *中国宗教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 学术研究 ### 9.1 显密融合的图像证词 [[天龙山]][[“三大士”]]题材的盛行,特别是十一面观音(密教)与[[文殊]][[普贤]](显教华严)的同窟供奉,提供了[[唐代]]**显密圆融**(Synthesis of Exoteric and Esoteric Buddhism)的有力图像证词。它证明了在[[盛唐]]的民间及皇家信仰实践中,宗派的界限已被打破,功能性的救度需求(智慧、行动、慈悲)超越了教理的门户之见。这种**“功能性神格重组”**是中国[[佛教]]图像学本土化、世俗化的重要特征。 ## 8. 知识库链接 - [[第 9 窟“漫山阁”]] - [[圣寿法苑]] - [[“天龙山样式”]] - [[十一面观音立像]] - [[天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