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勒下生经》]]

*(示意图:天龙山第9窟弥勒倚坐像,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1. 概述 (Overview)
**[[《弥勒下生经》]]**(Maitreya-vyakarana)是大乘[[佛教]]“弥勒三经”之一(另两部为《弥勒上生经》、《弥勒大成佛经》)。该经主要描述了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并举行“[[龙华三会]]”说法度人的盛况。在[[天龙山石窟]],这部经典是 **弥勒信仰** 的核心文本依据,直接指导了 **弥勒大像阁**(如[[第 9 窟]][[漫山阁]])和大量 **倚坐弥勒像** 的创作与布局。
## 2. 历史调研 (Historical Research)
### 2.1 信仰背景与政治利用
* **乱世福音**: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弥勒信仰许诺了一个 **“人间净土”**(Ketumati):那里风调雨顺、大地平整、人寿八万岁、无有病苦。这种[[乌托邦式]]的愿景,对饱受苦难的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 **[[武则天]]与弥勒**:[[武则天]]利用《大云经》自称弥勒下生,推动了[[唐代]]弥勒造像的高潮。[[天龙山]][[唐代]]弥勒造像的盛行(特别是[[第 9 窟]]),与这一政治背景密切相关——巨大的[[弥勒佛]]像既是宗教偶像,也是皇权的象征。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Archaeology and Site Structure)
### 3.1 图像对应与姿态
* **倚坐像(Pralambapadasana)**:[[天龙山]][[第 9 窟]]主尊及多个[[唐代]]小窟的主尊,均呈 **“善跏趺坐”**(双腿自然下垂,脚踩莲花)。这是[[弥勒佛]]下生成佛后的标准姿态,有别于兜率天宫中交脚坐的弥勒菩萨。这种姿态象征着他已从天界降临,准备好随时起立救度众生。
## 4. 技法细节 (Technical Details)
### 4.1 巨像工程与空间
* **[[漫山阁]]**:[[第 9 窟]]的巨大倚坐弥勒像(高约 8 米,加上底座更甚),是[[天龙山]]最大的造像。[[工匠]]们利用山体原有的巨大岩石进行 **“因势象形”** 的雕刻,并为此建造了宏伟的木构阁楼([[漫山阁]])加以保护。这种“大像大阁”的形制,是[[《弥勒下生经》]]中宏大叙事的空间化呈现。
## 5. 图像学分析 (Iconographic Analysis)
### 5.1 理想国的视觉化
* **天国氛围**:虽然[[天龙山]]的壁画多已不存,但通过石刻的繁复装饰(如龛楣上的七宝树、[[飞天]]、化生童子),仍能感受到[[《弥勒下生经》]]所描述的那种 **[[富丽堂皇]]** 的天国氛围。
* **龙华树**:在一些弥勒变相中,背景常刻有龙华树的枝叶,象征弥勒成道的场所。
## 6. 幻想元素结合 (Integration of Fantasy Elements)
结合 **[[[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 6.1 圣寿法苑的“未来视界” (Future Vision)
* **预言书与改造蓝图**:在幻想设定中,[[《弥勒下生经》]]不仅仅是经书,而是一部 **预言书** 和一份 **“地球化改造蓝图”**(Terraforming Blueprint)。
* **龙华计划 (Project Dragon-Flower)**:“[[龙华三会]]”实际上是一个分三阶段执行的 **星球净化程序**:
1. **初会**:净化大气层,消除 **[[[永夜星都]]](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永夜星都]].md)** 释放的腐蚀性毒气。
2. **二会**:重塑地壳,修复被战争撕裂的大地,封印地下魔窟。
3. **三会**:提升人类灵智,建立高维的灵能文明。
* **待机状态**:[[第 9 窟]]的大佛之所以呈倚坐姿态,是因为他处于 **“待机状态”**(Standby Mode)。一旦系统检测到末日指数达到临界点,或者收到最高权限的唤醒指令,他就会真正“站立”起来,启动龙华计划,重置世界。
## 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Ji, X. (1990). *Propagation of Maitreya Faith in Xinjiang*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播].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 Miyaji, A. (1992). *Iconography of Nirvana and Maitreya*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Art Studies.
* Soper, A. C. (1959). *Literary Evidence for Early Buddhist Art in China*.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 8. Obsidian知识库链接 (Obsidian Knowledge Base Links)
* [[第 9 窟“漫山阁”]]
* “[[千佛楼]]”
* [[刘继元]]
* [[圣寿法苑]]
* [[天龙寺]]
## 9. 学术研究 (Doctoral-level Academic Research)
### 9.1 弥勒信仰的政治神学 (Political Theology)
弥勒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显著的 **双重性**:它既是民间起义的旗帜(“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也是官方论证政权合法性的工具(如北魏、武周)。[[天龙山]]的弥勒造像,更多体现的是后者——即 **官方正统的弥勒信仰**。它通过宏大的体量、庄严的仪轨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将“人间净土”的愿景收编在皇权的秩序之下,试图化解民间的激进冲动,将对未来的渴望转化为对现世统治者的拥戴。[[第 9 窟]]的大佛,实际上是 **“弥勒-皇帝”**(Maitreya-Emperor)合一的形象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