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盂兰盆经》]]

*(示意图:施饿鬼仪式,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1. 概述 (Overview)
**[[《盂兰盆经》]]**(Ullambana Sutra)是主要讲述[[目连尊者]]救母故事的[[佛教]]经典。该经确立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为 **盂兰盆节**(中元节),倡导通过供养僧团(供僧)来救度堕入饿鬼道的先人。在[[天龙山]],这一节日是每年最重要的法会之一,体现了[[佛教]] **[[孝道]]** 思想与中国本土 **宗法社会** 的深度结合。
## 2. 历史调研 (Historical Research)
### 2.1 [[孝道]]融合与节日化
* **目连救母**:经中记载,[[目连尊者]]运用天眼通看到母亲堕入饿鬼道,受饥饿之苦,于是向佛陀求法。佛陀教导他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夏安居结束日)设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生,借僧团的功德力救度母亲。
* **社会功能**:在讲究[[孝道]]的中国社会,[[《盂兰盆经》]]极受欢迎。[[唐]]宋时期,[[天龙山]]周边的[[太原]]民众,每年都会上山参加盂兰盆法会,祭奠祖先。这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演变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 **民俗节日**。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Archaeology and Site Structure)
### 3.1 施食设施
* **施食台**:在[[天龙寺]]遗址的考古调查中,虽然地面建筑多毁,但依据寺院规制,其大殿前方或侧院应设有专门用于存放供品或举行施食仪式(放焰口)的 **石台** 或 **孤魂台**。
* **水陆画**:在明清时期的[[天龙寺]]重修记录中,常提及绘制“水陆画”或悬挂“十王图”,这些都是配合盂兰盆法会使用的视觉道具。
## 4. 技法细节 (Technical Details)
### 4.1 仪式化与传播
* **变文俗讲**:[[唐代]]流行的 **“目连变文”** 是俗讲的重要题材。虽然[[天龙山]]没有直接的目连救母石刻造像,但这一故事通过僧人的口头宣讲(配合变相图),深深植入了信徒心中,成为[[天龙山]]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 5. 图像学分析 (Iconographic Analysis)
### 5.1 饿鬼道与救赎
* **饿鬼形象**:在[[佛教]]六道轮回图中,饿鬼道众生通常表现为腹大如鼓、咽喉细如针、四肢枯瘦的形象,象征着无穷的贪欲和永远无法满足的饥渴。
* **救赎场景**:与[[《盂兰盆经》]]相关的图像往往侧重于表现 **救赎** 的瞬间——即佛光普照,或僧侣施食,饿鬼咽喉打开,获得食物与甘露。这象征着慈悲对贪欲的化解。
## 6. 幻想元素结合 (Integration of Fantasy Elements)
结合 **[[[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与 **[[[永夜星都]]](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永夜星都]].md)**:
### 6.1 圣寿法苑的“灵魂补给日” (Soul Resupply Day)
* **能量反哺**:在幻想设定中,盂兰盆节是圣寿法苑一年一度的 **“能量反哺日”**。
* **饿鬼真相**:所谓的“饿鬼”,其实是那些因为过度透支精神力与魔物战斗而导致灵魂枯竭的 **古代战士亡灵**。他们徘徊在圣寿法苑与[[永夜星都]]的交界处,处于一种极度饥渴的半疯狂状态。
* **百味供养**:这一天,圣寿法苑的僧侣们会启动大型法阵,释放大量的 **纯净高浓缩灵能**(代号“百味饮食”)。这些灵能如同金色的甘霖,洒向地底深渊,滋润那些枯竭的英灵。获得补给的英灵们会暂时恢复理智和人形,甚至能在短时间内实体化,与活着的战友或后代进行短暂的重逢与交流。
## 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Teiser, S. F. (1988).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Taixu. (2005). *Lectures on the Ullambana Sutra* [盂兰盆经讲录]. Religious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 Ch'en, K. (1973).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8. Obsidian知识库链接 (Obsidian Knowledge Base Links)
* [[天龙寺]]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圣寿法苑]]
* “[[天道弃世]]”
## 9. 学术研究 (Doctoral-level Academic Research)
### 9.1 [[佛教]]孝亲观的社会化实践
[[《盂兰盆经》]]在中国的流行,是[[佛教]]为了适应儒家伦理而进行 **自我改造**(Sinicization)的典型案例。通过将“供僧”(积功德)与“救母”(尽[[孝道]])挂钩,[[佛教]]成功地将宗教布施转化为了一种 **孝行**,从而消解了儒家对[[佛教]]“无父无君”的指责,获得了进入中国宗法家庭的通行证。[[天龙山]]的盂兰盆法会,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维系地方宗族情感、强化社会凝聚力的重要 **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