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世佛像]]
## 1. 概述
**三世佛**(The Buddhas of Three Times)是[[天龙山石窟]]中常见的一种造像题材,通常指**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的组合。这种组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强调佛法在**时间维度**上的永恒性和传承性,旨在给信徒传达“过去已去,现在当修,未来可期”的线性历史观和救赎希望。
## 2. 历史调研
### 2.1 信仰的演变
* **[[北朝]]盛行**:北魏至[[北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众普遍对现世绝望,转而向往未来的美好世界。因此,以弥勒为核心的三世佛信仰极为盛行。
* **[[唐代]]变化**:进入[[唐代]],随着净土宗的兴起,“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逐渐取代了三世佛的主流地位,但在[[天龙山]]的一些洞窟中仍保留了这一古制,显示了信仰的延续性。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布局特征
* **第 1 窟规划**:虽然[[北齐]]第 1 窟未完工,但从其开凿痕迹看,原本规划有三世佛的布局。
* **空间安排**:通常主尊为[[释迦牟尼]](现在),左右两侧或同窟壁面上分别安排燃灯佛(过去)和[[弥勒佛]](未来)。[[弥勒佛]]常表现为**交脚坐像**(早期,象征在兜率天说法)或**倚坐像**([[唐代]],象征下生人间)。
## 4. 技法细节
### 4.1 时间的视觉编码
* **手印与姿态**:[[工匠]]通过不同的手印和坐姿来区分三世佛。
* **燃灯佛**:常作定印,象征过去的寂灭与定力。
* **[[释迦]]佛**:常作说法印或施无畏印,象征现在的教化与救度。
* **[[弥勒佛]]**:常作倚坐(双腿下垂),这是一种准备起身的姿态,象征着他随时准备降临人间,接替[[释迦]]佛传法。
## 5. 图像学分析
### 5.1 线性历史观
* **传承**:三世佛的排列展示了一种**线性的、进步的**[[佛教]]历史观。它告诉信徒,佛法是代代相传的灯火,救赎的机会永远存在,且未来会更好([[弥勒净土]])。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时间三位面 (The Three Time-Planes)
在**[[圣寿法苑]]**的战术系统中,[[三世佛像]]对应着三个**平行位面**的操作权限。
* **过去之镜(燃灯位面)**:存储着所有已发生的历史数据(Archive)。通过燃灯佛像,守卫者可以**回溯(Rollback)**以前的战斗记录,分析敌人的弱点,甚至在有限范围内重置局部时间。
* **现在之锚([[释迦]]位面)**:稳定着当前的现实架构(Reality Anchor)。只要[[释迦]]像不倒,圣寿法苑的主体物质结构就不会被[万象灵墟](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万象灵墟.md)的混沌力量瓦解。
* **未来之眼(弥勒位面)**:进行**概率预测(Prediction)**。[[弥勒佛]]像的眉间白毫能发射全息投影,预演未来可能发生的入侵路径,指导防御部署。
## 7. 参考文献
* 宫治昭. (2013).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文物出版社.
* [[李裕群]]. (2003). *[[天龙山石窟]]*. 文物出版社.
* Soper, A. C. (1959). *Literary Evidence for Early Buddhist Art in China*. Artibus Asiae.
## 9. 学术研究
### 9.1 [[佛教]]时间观与政治合法性
三世佛信仰常被统治者利用来论证**政权更迭的合法性**。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她利用《大云经》自比为**弥勒下生**(未来佛变成现在佛),以此取代李[[唐]](过去)。[[天龙山]]作为皇家石窟,其造像题材的微妙变化(如弥勒地位的显著抬升),往往是当时**朝廷政治风向**的晴雨表。
## 8. 知识库链接
* [[《弥勒下生经》]]
* [[弥勒佛]]
* [[释迦牟尼佛]]
* [[圣寿法苑]]
* [[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