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峰第 2、3 窟]]
## 1. 概述
**[[东峰第 2、3 窟]]**是[[天龙山石窟]]群中开凿年代最早、保存早期风格最完整的一组**双窟**。它们开凿于**[[东魏]]末期至[[北齐]]初年(约 534–550 年)**,是权臣**[[高欢]]**建立霸府[[晋阳]]后,将中原洛阳[[工匠]]引入山西的直接产物。这两座洞窟以典型的**“[[秀骨清像]]”**风格,标志着“洛阳模式”在[[晋阳]]的移植,是[[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起点。
## 2. 历史调研
### 2.1 历史沿革
* **霸府肇建**: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高欢]]挟持孝静帝迁都邺城,但其实际统治中心(霸府)位于[[晋阳]]。为了将[[晋阳]]建设为政治宗教中心,[[高欢]]下令在[[天龙山]]开凿石窟,第 2、3 窟即为首期工程。
* **海外流散**: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山中商会]]对[[天龙山]]进行了毁灭性掠夺。第 2、3 窟内精美的[[飞天]]浮雕和佛首被凿取,现散落在波士顿美术馆等海外机构。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空间布局
* **形制**:均为**中小型的方形单室窟**,前设圆拱形窟门,门外两侧雕有仿木结构的八角形石柱。
* **内部**:窟顶为**覆斗形**(模仿帐篷结构),窟内采用**“三壁三龛”**布局,正壁和左右壁各开一圆拱龛,供奉三世佛(或一佛二菩萨)。
* **尺度**:两窟规模相近,边长约 2.5 米,这种“双窟”形制在[[北朝]]晚期常被用于纪念家族中的两位重要成员(如父母)。
## 4. 技法细节
### 4.1 线性的韵律
* **阴线刻**:与后来[[唐代]]强调体积感不同,第 2、3 窟大量运用**阴线刻**和**浅浮雕**。[[工匠]]用流畅的刀法在平面上勾勒出衣纹的层叠和[[飞天]]的动势,具有强烈的绘画感。
* **减地平钑**:背景的忍冬纹和流云纹采用减地平钑技法,使得纹样微微凸起,精致而典雅。
## 5. 图像学分析
### 5.1 秀骨清像 (Xiu Gu Qing Xiang)

*(示意图:第2窟内部结构,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审美特征**:造像面容清瘦,脖颈细长,肩膀削如刀裁。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呈密集的**阶梯式**(Step-like)排列,如瀑布般泻于座前。这种风格完全继承了[[北魏晚期]]“汉化”改革后的士大夫审美——**清峻、飘逸、脱俗**。
* **[[飞天]]之冠**:窟顶的[[飞天]]浮雕被公认为[[天龙山]]艺术的绝响。它们呈**“V”字形**构图,长裙飘曳,巾带飞舞,姿态极尽轻盈,仿佛摆脱了地心引力。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浮空法域]]:[[飞天]]之门 (Gate of Apsaras)
在**[[圣寿法苑]]**与**[[浮空法域]]**的连接中,第 2、3 窟是隐秘的**传送门**。
* **引路灵体**:窟顶那些姿态曼妙的[[飞天]]并非死物,而是被封印的**引路灵体(Navigators)**。在特定星象(如七星连珠)下,[[飞天]]会脱壁而出,化作流光,指引修行者踏上隐形的**“[[天梯]]”**,直达云端的[[浮空法域]]。
* **无漏仙骨**:“[[秀骨清像]]”的造型在灵界被解读为**“重力适应性进化”**。这种清瘦的身躯象征着修行者摒弃了肉身的沉重(浊气),修成了**“无漏仙骨”**,从而能在高天罡风中自由飞翔。
* **玄鸟守卫**:窟门柱头的凤[[鸟纹]]饰是高氏家族的图腾**“玄鸟”**。它们是石窟的生物识别锁,若非高氏血脉或持有信物者闯入,凤鸟会发出尖啸,激活地面上的“阶梯衣纹阵”,将入侵者绞碎。
## 7. 参考文献
* 松原三郎. (1995). *中国[[佛教]]雕刻史论*. 吉川弘文馆.
* Freer Gallery of Art. (n.d.). *Tianlongshan Grottoes Digital Archive*.
* Harry Vanderstappen. (1965). *The Sculpture of T'ien Lung Shan*. Artibus Asiae.
## 8. 影像资料 (Image Resources)
*更多关于第2、3窟的学术影像,请参考:*
- **芝加哥大学天龙山项目 - 第2窟页面**: [Link](https://tls.uchicago.edu/) (Cave 2)
- **维基共享资源 - 天龙山石窟分类**: [Category:Tianlongshan_Grottoes](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Tianlongshan_Grottoes)
## 9. 学术研究
### 9.1 “洛阳模式”的北移与终结
第 2、3 窟是**[[北魏晚期]]“洛阳模式”**向[[北朝]]后期都城[[晋阳]]转移的确证。
* **地缘艺术学**:[[高欢]]的迁都行为,导致了艺术中心的北移。这两座石窟与龙门宾阳洞的高度相似性,证明了**政治权力对艺术资源的绝对支配**。
* **风格的分水岭**:它们代表了**汉化风格的绝唱**。紧随其后的[[北齐时期]],[[天龙山]]迅速转向了更加健硕、圆润的新风格([[北齐]]样式)。因此,第 2、3 窟在艺术史上具有**“化石”**般的意义,记录了那个短暂而优雅的过渡瞬间。
## 10. 知识库链接
* [[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
* [[浮空法域]]
* [[圣寿法苑]]
* [[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