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民俗]]
## 1. 概述
**[[中元民俗]]**(Zhongyuan Festival Customs)是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盂兰盆节)期间,在[[天龙山]]及其周边地区(如晋源区)流行的一系列祭祀、祈福活动。这是**[[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以及**民间祖先崇拜**三者在漫长历史中深度融合的产物,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合流的民俗特征。
## 2. 历史调研
### 2.1 节俗演变
* **[[佛教]]源头**:源于[[《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普及,[[盂兰盆会]]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的节日,旨在通过供养僧众来超度七世父母。
* **三教合流**:[[唐代]]以后,这一节日逐渐吸收了[[道教]]“地官赦罪”(七月十五地官下界考察善恶)的观念,并融合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祖传统,演变为全民性的**“鬼节”**。[[天龙山]]作为[[佛教]]圣地,历来是[[太原]]地区举办中元法会的中心。
### 2.2 地方特色
* **放河灯**:在晋水(汾河支流,流经[[天龙山]]脚下)流域,中元夜有**放河灯**的习俗。灯光随波逐流,寓意普渡水陆孤魂,指引它们前往彼岸。
* **施孤**:寺院会设立“施孤台”,高僧登台说法,并向台下抛撒面团(面花)、糖果、钱币,象征施食给饿鬼。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祭祀空间
* **普同塔**:[[天龙寺]]周边分布着一些**普同塔**(存放无主僧人或百姓骨灰的塔)。中元节期间,这些平时被冷落的塔会成为祭祀的重点区域,信徒在此焚香烧纸。
* **临时[[祭坛]]**:每逢中元,山门外会搭建临时的木质或纸扎[[祭坛]],用于摆放供品、牌位和面塑。
## 4. 技法细节
### 4.1 面塑艺术 (Dough Sculpture)
* **晋源面塑**:当地民众会制作精美的**面塑**(俗称“面羊”、“面鬼”)作为供品。
* **工艺流程**:包括和面、发酵、揉捏、蒸制和点彩。造型多为莲花、佛手、十二生肖或鬼卒形象,色彩艳丽,造型夸张。这不仅是供品,也是一种可食用的民间艺术品。
## 5. 图像学分析
### 5.1 纸扎构建的死后世界
* **拟像**:焚烧的纸扎冥器(如纸房、纸衣、纸马,[[现代]]甚至有纸汽车、纸手机)构建了一个微缩的、与现实世界同构的**死后世界**。反映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认为死后的生活依然需要物质支持。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灵界开放日 (Spirit World Open Day)
在**[[圣寿法苑]]**的日历上,中元节是**“灵界防火墙临时关闭日”**。
* **百鬼夜行**:这一天,分隔人界与灵界的能量屏障变得极薄,甚至出现漏洞。[万象灵墟](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万象灵墟.md)中的善灵(祖先)和恶灵(饿鬼)都会涌入现实位面。
* **河灯导航 (River Lantern GPS)**:放河灯不仅仅是祈福,更是为迷失的灵魂提供**导航信标**。每一盏灯都对应着一条安全的灵界通道,指引它们避开[[[永夜星都]]](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永夜星都]].md)捕猎者的追杀,前往安全的转生之所。
* **面粉守卫**:[[供桌]]上的面人被高僧注入了临时的灵力,在午夜会变成活蹦乱跳的**“面粉守卫”**,负责维持祭祀现场的秩序,防止恶鬼偷吃供品或捣乱。
## 7. 参考文献
* 萧放. (2002). *岁时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社会出版社.
* Teiser, S. F. (1988).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太原]]市文化局. (2010).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9. 学术研究
### 9.1 节日的社会整合功能
[[中元民俗]]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
* **凝聚力**:通过共同的祭祀仪式,家族成员强化了血缘认同,社区居民增强了地缘凝聚力。
* **社会安全阀**:施孤仪式通过对社会边缘群体(象征性的无主孤魂,以及现实中来抢食面团的乞丐/流浪者)的救济,缓解了社会阶层矛盾,体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在世俗层面的实践。
## 8. 知识库链接
* [[《盂兰盆经》]]
* [[盂兰盆会]]
* [[圣寿法苑]]
* [[中国传统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