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观偈]] (Five Contemplations)
## 1. 概述
**[[五观偈]]**(Five Contemplations),全称**“食存五观”**,是汉传[[佛教]]僧侣在过堂(集体进食)时必须念诵和观想的五句偈语。它不仅是僧团的生活仪轨,更是一种**将生理需求转化为修行契机**的精神训练。
在[[天龙山石窟寺]]([[圣寿寺]])的日常生活中,[[五观偈]]是僧侣们每日必修的功课。它旨在对治凡夫对食物的**贪欲**(Gluttony),提醒修行者食物来之不易,应怀感恩之心,并明确进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维持色身以成就道业**。
## 2. 哲学调研
### 2.1 偈语文本与释义
据南山律宗祖师[[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五观的具体内容为:
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 *释义*:计算食物从耕种到烹饪所耗费的劳力(功),思量其来源(彼)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
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 *释义*:反省自己的戒定慧三学是否圆满(全/缺),是否有资格接受信徒的供养。生起惭愧心。
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 *释义*:提防心念的过失,其中以贪欲(贪图美味)为祸首(宗)。不应挑剔食物的好坏。
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 *释义*:将食物视为治疗饥饿这种“疾病”的**良药**,只求不让身体枯萎死亡,不求口腹之欲。
5.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 *释义*:明确进食的终极目的——只有借假修真,成就佛道,才不枉费这顿饮食。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五观堂(斋堂)
* **建筑功能**:在[[天龙寺]]([[圣寿寺]])的伽蓝布局中,斋堂通常位于大殿的东侧或西侧,门额常悬**“五观堂”**匾。这是僧众集体用斋的场所。
* **空间氛围**:内部陈设简朴,通常设有长条形的“钵位”。用斋时要求**“止语”**,只闻碗筷声,不闻人语声,营造出极度庄严、寂静的修行磁场。
### 3.2 考古发现
* **石刻钵盂**:在[[天龙山]]周边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唐]]宋时期的石刻僧人像,手持圆形的**钵**(Patra)。钵是“应量器”,象征着知足常乐,与[[五观偈]]的精神互为表里。
## 4. 技法细节
### 4.1 过堂仪轨
* **食存正念**:进食前,维那师举腔,大众唱诵[[供养咒]]及[[五观偈]]。
* **施食**:在正式进食前,需从钵中取出少许饭粒(七粒),施予旷野鬼神(出生),体现了[[佛教]]**慈悲普度**的精神。这一动作在《[[圣寿寺]]志》等文献中虽无详细记载,但作为汉传[[佛教]]通例,必然在[[天龙山]]实行。
## 5. 图像学分析
### 5.1 饿鬼与饮食
* **对比图像**:在[[佛教]]绘画(如[[地狱变]]相图)中,常描绘饿鬼(Preta)因恶业感召,咽喉细如针,腹大如鼓,见水化火,无法进食。这种图像与僧人安详念诵[[五观偈]]进食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旨在警示世人**“贪嗔痴”**的果报,强化“防心离过”的教育意义。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能量转化协议”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后勤补给系统中,[[五观偈]]不仅仅是祷词,更是一套高阶的**“能量转化协议 (Energy Conversion Protocol)”**。
* **去毒化引擎 (Detoxification Engine)**
* **设定**:凡间的食物(Mater)往往含有杂质(如怨气、业力或化学毒素)。
* **机制**:通过念诵“[[五观偈]]”的前三句,僧侣启动体内的净化程序,将食物中的负面能量过滤,使其还原为纯净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 **法力生成 (Mana Generation)**
* **设定**:普通食物只能补充体力(HP),但经过[[五观偈]]转化的食物可以补充**法力(MP)**。
* **机制**:第五句“为成道业”是转化指令。念诵后,胃部变成炼金炉,将食物的热量直接转化为**灵能**储存在丹田。
* **战地急救:良药模式**
* **设定**:对应第四句“正事良药”。
* **效果**:在战斗中,武僧可以将任何可食用的有机物(甚至树皮、草根)视为“良药”。食用后,获得**“快速再生”**(Regeneration)Buff,加速伤口愈合,如同服用了高阶回复药剂。
## 7. 参考文献
* [[道宣]]. (Tang Dynasty). *四分律行事钞*.
* 圣严法师. (1999). *律制生活*. 法鼓文化.
* Kieschnick, J. (2005). *Buddhist Vegetarianism in China*. In *Of Tripod and Palate*. Palgrave Macmillan.
* 宗赜. (Song Dynasty). *禅苑清规*.
## 9. 学术研究
### 9.1 饮食的宗教社会学:愧疚与动力
“[[五观偈]]”将人类最本能的**饮食行为**成功地仪式化、伦理化。
从社会学交换理论来看,僧团不事生产(早期),依靠社会剩余产品(供养)生存。[[五观偈]]中的“忖己德行”,实际上是在僧侣心中植入一种**“本体论的愧疚感”**——我何德何能接受供养?
这种愧疚感并没有导致压抑,反而被转化为**精进修行**的强大动力(“为成道业”)。僧侣通过努力修行、回向功德,来“偿还”信徒的物质供养,从而维持了僧俗之间**“礼物交换”**(物质换取精神资本)的动态平衡。这种心理机制是汉传[[佛教]]僧团千年来保持活力的重要秘诀。
## 8. 知识库链接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戒定慧”三学]]
* [[天龙寺]]
* [[圣寿寺]]
* [[盂兰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