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智度论]]
## 1. 概述
**《[[大智度论]]》**(Mahaprajnaparamita Sastra),古印度龙树菩萨(Nagarjuna)造,鸠摩罗什译。
它是对《大品般若经》的释论,被誉为**“[[佛教]]百科全书”**。虽然[[天龙山石窟]]没有直接刻写此论,但《[[大智度论]]》所阐述的“般若性空”思想和“[[六度万行]]”的菩萨实践,是构成[[天龙山]]大乘[[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石。其中关于**佛身观**(法身、报身、应身)的论述,直接指导了[[卢舍那佛]]等法身造像的创作。
## 2. 历史调研
### 2.1 思想渊源
* **[[北朝]]流行**:[[北朝]]时期,北方[[佛教]]重禅修与义理,《[[大智度论]]》是僧侣必读的论典。
* **造像依据**:论中详细描述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文本描述成为了[[工匠]]雕刻佛像时的标准化指南(Iconometric Canon)。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般若空义的视觉化
* **透雕技术**:[[天龙山]]精湛的透雕(Openwork)技术,创造出一种玲珑剔透、似有若无的视觉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般若学说中**“如幻如化”**(Illusory nature of reality)的艺术隐喻。
## 4. 技法细节
### 4.1 庄严佛土
* **净土描绘**:《[[大智度论]]》中对诸佛国土(如阿弥陀佛净土)有着华丽的描写,强调以七宝(金、银、琉璃等)装饰。这启发了石窟壁画和彩塑对**色彩与材质**的极致运用。
## 5. 图像学分析
### 5.1 智度(Prajna)
* **[[文殊]]菩萨**:[[文殊]]是“大智”的象征。在[[天龙山]],[[文殊]]菩萨手持[[经卷]](般若经)的形象,正是《[[大智度论]]》智慧精神的人格化。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根源数据库”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信息架构中,《[[大智度论]]》是**“根源数据库 (The Root Database)”**。
* **全知之书**
* **设定**:一本漂浮在[[[浮空法域]]](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浮空法域]].md)中央图书馆的巨大光书。
* **功能**:记载了世间万法(Dharmas)的定义和属性。
* **权限**:只有智力(INT)属性超过 999 的高僧才能查阅。阅读它可以习得任何法术的**“原始代码”**。
* **般若护盾**
* **技能**:**“[[空性]]力场”**。
* **效果**:基于“诸法性空”的原理,将所有针对自身的物理和魔法攻击判定为“无效”(Null)。
## 7. 参考文献
* Lamotte, Étienne. (Trans.). *Le Traité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大智度论]]法译本)
* 印顺. *空之探究*.
* Ramanan, K. Venkata. *Nagarjuna's Philosophy*.
## 9. 学术研究
### 9.1 文本与图像的互文性
《[[大智度论]]》与[[天龙山石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论典提供了图像的**“语法”**(如何造像),而图像则提供了论典的**“插图”**(真理的显现)。研究者可以通过解读石窟中佛像的手印、姿态和组合,反向推导出当时流行的《[[大智度论]]》中的具体教义片段。这种**“图文互证”**是[[佛教]]考古学的重要方法。
## 8. 知识库链接
* [[中观]]
* [[文殊]]
* [[六度万行]]
* [[真空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