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般涅槃经]] ## 1. 概述 **《[[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vana Sutra),是宣说如来常住、众生皆有佛性、阐提(Icchantika)亦可成佛的大乘经典。 在[[天龙山石窟]]艺术中,[[涅槃]]思想不仅体现在**“[[涅槃]]变”**(卧佛)这一具体题材上,更贯穿于对佛陀**“常乐我净”**(Permanence, Bliss, Self, Purity)理想境界的整体塑造中。它标志着[[佛教]]从“无我”向“真我”(佛性)的理论飞跃。 ## 2. 历史调研 ### 2.1 [[北朝]][[涅槃]]学 * **显学**:北凉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后,[[涅槃]]学在[[北朝]]极度盛行。高僧大德争相讲习,认为佛性论是成佛的保证。 * **[[天龙山]]背景**:[[北齐]]皇室深受[[涅槃]]学影响,[[高洋]]曾下令在石窟中刻经,虽未直接刻此经,但其造像精神与此经高度契合。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卧佛(Nirvana Image) * **缺失与存在**:虽然[[天龙山]]现存大型卧佛较少(可能已毁或未开凿),但在相关的[[千佛]]楼或小型禅窟中,曾有[[涅槃]]像的记录。卧佛通常右胁而卧,神态安详,象征着超越生死的终极宁静。 ## 4. 技法细节 ### 4.1 常乐我净的表达 * **体量感**:佛像那充满弹性的肌肤和永恒的微笑,不再是表现“苦”和“无常”,而是表现**“乐”**(Bliss)和**“常”**(Permanence)。这种**肯定性**的身体美学,是《[[大般涅槃经]]》思想的视觉转化。 ## 5. 图像学分析 ### 5.1 佛性论 * **普遍性**:[[千佛]]题材的流行,佐证了[[《涅槃经》]]中**“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观点。每一尊小佛,都是一个未来可能成佛的众生。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系统关服协议”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底层逻辑中,《[[大般涅槃经]]》是**“系统关服协议 (System Shutdown Protocol)”**。 * **最终补丁 (The Final Patch)** * **设定**:这是佛陀(系统开发者)在离线前发布的最后一次更新。 * **内容**:解除了所有账号的“等级上限”。宣布所有玩家(包括名为“一阐提”的被封禁账号)最终都能获得管理员权限(成佛)。 * **不朽之魂** * **特质**:**“金刚身”**。 * **效果**:获得此 Buff 的单位,即使 HP 归零,其“佛性核心”也不会破碎,而是进入“休眠态”,等待下一次服务器重启(弥勒下生)。 ## 7. 参考文献 * Liu, Ming-Wood. (1982). *The Doctrine of the Buddha-Nature in the Mahaparinirvana Sutra*. *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 Blum, Mark L. (2013). *The Nirvana Sutra*. ## 9. 学术研究 ### 9.1 死亡的否定与超越 《[[大般涅槃经]]》将死亡(Nirvana)重新定义为**“大乐”**(Mahasukha)。 这是一种对死亡的辩证否定。在[[天龙山]],这种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将阴森的洞窟转化为了充满生机的**“常乐世界”**。它告诉信徒,肉体的消亡不是终结,而是通向永恒“法身”的门户。这种**乐观主义的死亡观**,极大地抚慰了[[中古时期]]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 8. 知识库链接 * [[涅槃寂静]] * [[千佛]] * [[大乘佛教慈悲普度]] * [[圆融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