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止观]]
## 1. 概述
**[[天台止观]]**(Tiantai Meditation / Samatha-Vipasyana),是由[[隋]]代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创立的汉传[[佛教]]禅修体系。
* **止(Samatha)**:止息妄念,专注于一境。
* **观(Vipasyana)**:观照真理,生起智慧。
虽然[[天龙山]]不是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山),但[[隋]][[唐]]时期天台教法风行海内,其**“一心三观”**(空、假、中)和**“一念三千”**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佛教]]艺术创作和僧侣修持。
## 2. 历史调研
### 2.1 [[晋阳]]法缘
* **[[并州]]出身**:虽然智顗主要活动在江南,但其师慧思及许多天台高僧都与北方(特别是[[北齐]]的禅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教观并重**:天台宗强调“教观双美”,即理论(教)与实践(观)并重。这与[[天龙山]]既有精美造像(教之显)又有众多禅窟(观之所)的格局相符。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禅观空间
* **观想辅助**:[[天龙山]]精美的佛像,实际上是修习**“观像念佛”**或**“实相观”**的最佳辅助工具(Visual Aids)。止观修行不仅是闭眼打坐,更包括对着佛像进行深度的视觉观想。
## 4. 技法细节
### 4.1 静与动
* **止的体现**:佛像的**结跏趺坐**和**[[禅定]]印**,表现了“止”的绝对静止和定力。
* **观的体现**:佛像微微开启的**双眼**(或俯视),表现了“观”的智慧照耀。它们既在定中,又在照见五蕴皆空。
## 5. 图像学分析
### 5.1 妙法莲华
* **法华信仰**: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骨。[[天龙山石窟]]中普遍存在的**二佛并坐**([[释迦]]多宝)和**法华变**题材,正是天台教义的直接反映。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时空控制技”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战斗技能树中,[[天台止观]]被拆解为**“控制”**与**“侦查”**两大神技。
* **止·时空冻结 (Stop: Chrono Freeze)**
* **技能**:高僧念诵“止”字诀。
* **效果**:以自身为圆心,强制**定住**周围所有敌人的行动(Stun),持续 5 秒。在“圆顿止”的高级状态下,甚至能暂停时间的流动。
* **观·真视之眼 (See: True Sight)**
* **技能**:开启“法眼”。
* **效果**:看破一切**幻术、隐身**和**伪装**。能够直接看到敌人的弱点(Weak Spot)和血条。在“一心三观”状态下,能同时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
## 7. 参考文献
* Swanson, Paul L. (1989). *Foundations of T'ien-t'ai Philosophy*.
* Donner, Neal & Stevenson, Daniel. (1993).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 潘桂明. *智顗评传*.
## 9. 学术研究
### 9.1 视觉性的现象学
[[天台止观]]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Vision)。
它教导人们如何“看”——不是用肉眼看表象(假),而是用心眼看本质(空/中)。[[天龙山]]的造像,就是为了训练这种**“神圣视觉”**而存在的。当信徒在幽暗的洞窟中凝视佛像时,他们正在进行一场从“肉眼”向“慧眼”跃迁的视觉实验。
## 8. 知识库链接
* [[戒定慧”三学]]
* [[法华经]]
* [[静虑为真伽蓝,放逸是魔境]]
* [[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