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龙寺]] (Tianlong Temple)
## 1. 概述
**[[天龙寺]]**(Tianlong Temple),全称**[[天龙山]][[圣寿寺]]**(Shenghou Temple of Tianlong Mountain),是位于[[天龙山石窟]]腹地的核心[[佛教]]建筑群。它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初为[[北齐]]皇室家庙,后历经[[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修葺与扩建。作为[[天龙山石窟]]的附属及管理机构,[[天龙寺]]不仅是僧团的生活与修行中心,更是历代皇权管理石窟、举行国家级祭祀活动的场所。尽管历史建筑多毁于[[近代]]战火(特别是1947年),但其遗址及现存的明清碑刻仍见证了千年的香火传承。

*(示意图:天龙山圣寿寺蟠龙松,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2. 历史调研
### 2.1 皇家敕建([[北齐]])
- **创建**:[[北齐]][[孝昭帝]]**[[高演]]**在[[晋阳]]避暑宫侧兴建,初名[[天龙寺]]。旨在将[[天龙山]]打造为高氏家族的私家佛国。
- **功能**:作为**家庙**(Ancestral Temple),其主要职能是为去世的皇帝和皇室成员进行超度法会,因此政治地位极高(Zhang, 2003)。
### 2.2 历代沿革
- **[[唐代]]**:随着石窟开凿的高潮,[[天龙寺]]规模达到顶峰。[[唐玄宗]]时期曾大规模修缮。
- **[[北汉]]([[五代]])**:[[北汉]]皇帝[[刘继元]]于975年重建[[天龙寺]],并修建**[[千佛]]楼**(即第9窟前的阁楼),铸造铁佛,这是[[天龙寺]]历史上的又一次中兴。
- **宋代**:[[宋太宗]]灭[[北汉]]后,为避讳“龙”字(恐其沾染前朝王气),改名为**“[[圣寿寺]]”**,意为祝祷大宋皇帝圣寿无疆。
- **明代**:明成化至[[万历年间]],在[[古谭禅师]]及其弟子的主持下,[[晋王府]]资助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扩建,形成了现存遗址的基本格局(Guo, 2010)。
### 2.3 毁灭与现状
- **1947年兵燹**:在[[太原战役]]期间,[[天龙寺]]大雄宝殿等主要木构建筑不幸毁于战火,寺院化为废墟。
- **现状**:现存建筑多为近年在原址上重建或修缮,保留有蟠龙松、明代石狮、多通珍贵碑刻(如[[《大汉千佛楼碑》]])等文物。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选址与布局
[[天龙寺]]遗址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之间的山坳缓坡地带,海拔约1350米。
- **选址逻辑**:背靠高耸的主峰(屏障),左右有东[[西峰]]环抱([[青龙]][[白虎]]),南面开阔远眺[[晋阳]]盆地(明堂),符合中国传统风水“藏风聚气”的理想格局。同时,位于两组石窟群的中心位置,便于管理和礼拜。
- **平面布局**:依山势呈阶梯状分布,中轴线由南向北抬升。主要建筑遗迹包括:
1. **山门**:入口标志。
2. **[[天王]]殿**:护法神殿。
3. **大雄宝殿**(遗址):核心祭祀空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4. **钟鼓楼**(遗址):位于大殿两侧。
5. **禅堂与[[僧舍]]**:分布于东西两侧。
## 4. 技法细节:山地寺院营造
1. **台地处理**:由于地形陡峭,[[工匠]]采用**筑台**技术,利用石块砌筑高大的护坡和台基,平整出建筑用地。这种多层台地结构使寺院显得层层叠叠,气势雄伟。
2. **水系管理**:寺院附近有“龙池”泉眼([[天龙山]]得名之源)。古代[[工匠]]设计了精密的**排水与引水系统**,既解决了僧众生活用水,又利用水景营造园林意境,同时防止山洪冲刷地基。
3. **石构遗存**:现存的明代石柱、柱础及碑刻,雕工精细。特别是**蟠龙石柱**,雕刻有缠柱云龙,呼应“[[天龙]]”之名,技法苍劲。
## 5. 图像学分析
### 5.1 碑刻书法
寺内现存[[《大汉千佛楼碑》]]、[[《开皇石室铭》]](原在窟前,关联密切)等碑刻,不仅是史料,也是书法艺术珍品。
- **[[千佛]]楼碑**:记述了[[北汉]]举国之力修寺造像的经过,其碑额雕饰精美,[[螭首]]龟趺,象征皇家规格。
### 5.2 寺名更迭的符号学
从“[[天龙寺]]”到“[[圣寿寺]]”的更名,反映了**名实关系**的政治操弄。“[[天龙]]”暗示真龙天子([[北齐]]、[[北汉]]的自居),而“圣寿”则是对现任统治者(宋帝)的臣服与祝祷。名字的改变是寺院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政治表态。
## 6.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
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 **圣寿法苑的“行政中枢”**:在幻想世界观中,[[天龙寺]]是**圣寿法苑**教派的**“现世驻地”**(Earthly Headquarters)。
- **蟠龙松的秘密**:寺内的千年蟠龙松并非凡木,而是**“[[青龙]]护法”**(Azure Dragon Guardian)的化身。在**[[[天龙山]]幻想宗教编年史]**中,当**[[[永夜星都]]]**发动总攻时,这棵松树会化为一条巨大的青木龙,盘旋在寺院上空形成防御罩。
- **[[千佛]]楼碑的封印**:那通记载铸造铁佛的石碑,实际上是一道**“镇魔敕令”**。[[北汉]]皇帝铸造千尊铁佛并非仅为祈福,而是为了镇压山体深处的一个上古**“地渊裂隙”**。碑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道符箓。
- **消失的大雄宝殿**:1947年的大火并非普通兵灾,而是**[[[壁画梦界]]]**的一次“现实重写”。大雄宝殿被整体“移”入了壁画维度,以躲避物理世界的毁灭。据说有缘的僧人在[[禅定]]中仍能进入那座完好无损的大殿。
## 7. 参考文献
- Guo, H. (2010). *Ming Dai Shanxi Fojiao Yanjiu* [Study on Buddhism in Shanxi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Beijing: Zongjiao Wenhua Chubanshe.
- Steinhardt, N. S. (2019). *Chinese Architecture: A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Zhang, Q. (2003). Beiqi Tianlongshan Shiku Yu Tianlong Si [Northern Qi Tianlongshan Grottoes and Tianlong Temple]. *Wenwu Shijie*, (3), 25-32.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0). *[[天龙山石窟]]*. 文物出版社.
## 8. 影像资料 (Image Resources)
- **视觉中国 (VCG) - 天龙山石窟图片**: [Link](https://www.vcg.com/creative/1596059952) (包含寺院遗址及周边环境图片)
## 9. 学术研究
### 9.1 寺院经济与社会网络
从社会史视角看,[[天龙寺]]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区域**经济与社会网络的节点**。明代碑刻揭示了[[天龙寺]]拥有大量**寺田**和**水磨**,通过地租和加工业维持庞大的僧团开支。同时,它与[[晋王府]](明代藩王)及[[太原]]士绅阶层保持着紧密的**赞助-回馈**关系(Patronage Network)。这种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政治上的依附关系,是中古至近世中国寺院生存的典型模式。[[天龙寺]]的兴衰史,实则是一部[[太原]]地区社会财富分配与权力结构变迁的微缩史。
## 10. 知识库链接
- [[天龙山石窟]]
- [[圣寿法苑]]
- [[北汉]]
- [[高演]]
- “[[天龙山石窟寺]]”
- [[灵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