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严与慈悲]]
## 1. 概述
**[[威严与慈悲]]**(Majesty and Compassion),是[[佛教]]造像艺术中两种核心的精神特质,分别对应佛陀的**“折伏”**(Subjugation)与**“摄受”**(Embrace)功能。
在[[天龙山]],这种二元对立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佛**(如[[大日如来]]、[[释迦牟尼]])通常展现出超然、肃穆的**威严**,代表真理的绝对性;而**菩萨**(如观音、[[文殊]])则流露出温柔、亲切的**慈悲**,代表救度的普世性。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佛格。
## 2. 历史调研
### 2.1 帝王与母亲
* **威严**:源于**帝王**形象的投射。佛陀作为“法王”,需要像世俗君主一样拥有令人敬畏的威仪,以震慑邪魔和外道。
* **慈悲**:源于**母亲**形象的投射。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为了拉近与信徒的距离,菩萨形象逐渐女性化,呈现出母性的慈爱。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空间布局
* **主尊与胁侍**:通常主佛居中,神情庄严(威严);菩萨侍立左右,体态婀娜,面带微笑(慈悲)。这种组合在视觉上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 4. 技法细节
### 4.1 面部刻画
* **微表情**:[[工匠]]通过微调眼睑的开合度、嘴角的弧度和面部肌肉的紧张度来区分这两种特质。威严者的眼睛常半睁或俯视,嘴角平直;慈悲者的眼睛常含笑,嘴角上扬。
## 5. 图像学分析
### 5.1 悲智双运
* **教义**:威严代表**智慧**(般若),能断烦恼;慈悲代表**方便**(呕血),能度众生。**“悲智双运”**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双姿态切换”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职业体系中,这是一种核心战斗机制**“双姿态 (Stance Switching)”**。
* **金刚怒目 (Vajra Stance)**
* **属性**:攻击力 +50%,防御力 +30%,仇恨值 +100%。
* **技能**:可以使用**“雷霆一击”**、**“破魔吼”**。
* **适用**:坦克抗怪或输出爆发。
* **菩萨低眉 (Bodhisattva Stance)**
* **属性**:治疗量 +50%,回蓝速度 +30%,仇恨值 -50%。
* **技能**:可以使用**“甘露洒”**、**“普度众生”**。
* **适用**:团队治疗或辅助控制。
## 7. 参考文献
* Seckel, Dietrich. (1964). *The Art of Buddhism*.
* 李泽厚. *美的历程*.
* Gombrich, Richard. (1988). *Theravada Buddhism*.
## 9. 学术研究
### 9.1 情感的政治学
[[佛教]]造像中的[[威严与慈悲]],不仅是宗教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政治学**(Politics of Emotion)。
统治者利用“威严”来强化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如君臣父子),利用“慈悲”来缓解社会矛盾和抚慰底层苦难。[[天龙山]]的造像完美地融合了这两种功能,成为了维护[[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既让人敬畏皇权,又让人感念皇恩。
## 8. 知识库链接
* [[大慈大悲]]
* [[天王]]
* [[喜怒哀乐]]
* [[丰盈写实、端庄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