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 ## 1. 概述 **[[安史之乱]]**(An Lushan Rebellion, 755-763 CE),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天龙山石窟]]开凿历史的分水岭。 这场由胡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不仅摧毁了北方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也切断了长安中央政府对[[天龙山]]的直接赞助。乱后,随着**[[河东节度使]]**(驻[[太原]])权力的坐大,[[天龙山]]的营造主体由皇室转变为地方军阀和豪族,造像风格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 ## 2. 历史调研 ### 2.1 战火波及 * **争夺[[太原]]**:[[太原]]作为北都,是叛军和[[唐]]军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李光弼著名的**“[[太原]]保卫战”**就发生在此。频繁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石窟的施工进度和资金来源。 * **毁佛**:虽然主要破坏来自后来的[[会昌法难]],但战乱期间的兵匪劫掠也可能对寺院造成了损毁。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规模缩减 * **[[晚唐]]衰落**:[[安史之乱]]后,[[天龙山]]再未出现像[[第 9 窟]]([[漫山阁]])那样规模宏大的皇家工程。[[晚唐]]窟龛多为中小型,且分布较为零散,反映了**国力衰退**和赞助力量的分散。 ## 4. 技法细节 ### 4.1 风格转变 * **世俗化**:乱后的造像风格进一步世俗化,神情中少了几分[[盛唐]]的自信与从容,多了几分**忧患与沉郁**。写实主义逐渐走向程式化。 ## 5. 图像学分析 ### 5.1 毗沙门[[天王]] * **军神崇拜**:乱后,作为战神的**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信仰在军队中极度流行(传说他曾助[[唐]]军守城)。在这一时期的相关遗迹中,[[天王]]像的地位显著上升。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大灾变”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世界线中,[[安史之乱]]被称为**“大灾变 (The Cataclysm)”**。 * **世界重塑** * **事件**:魔界裂隙在北方开启,无数“腐化军团”涌入人间。 * **影响**:原本繁华的“北都区域”变成**“废墟之地”**(High-level Zone)。原本的 NPC 卫兵变成了主动攻击的**“叛变亡灵”**。 * **掉落变化** * **物品**:击杀“安史叛军首领”有机会掉落**“悲怆套装”**。 * **属性**:该套装具有极高的攻击力,但会持续扣减使用者的 HP(象征战乱的伤痛)。 ## 7. 参考文献 * Pulleyblank, Edwin G. (1955).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 * Twitchett, Denis. (1979).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3*. *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9. 学术研究 ### 9.1 地方化的转折 [[安史之乱]]不仅是政治史的转折,也是**艺术史的转折**。 它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由**“中央模式”**向**“地方模式”**的彻底转变。乱后,由于中央财政破产,地方节度使成为实际的文化赞助人(如河朔三镇)。[[天龙山]]的艺术风格因此开始从追求“普世的[[帝国]]标准”转向迎合“地域性的审美趣味”,为后来宋代世俗化艺术的全面兴起埋下了伏笔。 ## 8. 知识库链接 * [[唐代盛极]] * [[天王]] * [[晚唐]] * [[圣地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