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廷]]
## 1. 概述
**[[宫廷]]**(Royal Court),不仅指皇室的居住地,更代表了一种引领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生活方式**。
[[天龙山石窟]]作为皇家石窟,深受[[唐代]][[宫廷]]文化的浸染。从佛像的丰腴体态到菩萨的华丽服饰,从洞窟的宏大规制到[[供养人]]的贵族身份,无不折射出大[[唐]][[宫廷]]的奢华与精致。这里是**“[[宫廷]]样”**(Court Style)在[[佛教]]艺术中的最高体现。
## 2. 历史调研
### 2.1 宫掖之风
* **周昉样**:[[唐代]]画家周昉擅画“水月观音”和仕女,其风格“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被称为“周家样”。[[天龙山]]的菩萨像,特别是著名的“断臂菩萨”,与周昉笔下的[[宫廷]]仕女有着惊人的相似——丰肌秀骨,雍容华贵。
* **内廷供奉**:许多参与[[天龙山]]营造的[[工匠]],很可能来自皇家的**少府监**或**将作监**,他们直接服务于[[宫廷]],将[[宫廷]]的审美标准带到了石窟创作中。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供养人]]等级
* **内官**:在一些洞窟的[[题记]]中,出现了**宦官**(内侍)的名字。他们作为皇帝的家奴和代理人,出资开窟,直接反映了[[宫廷]]势力对[[天龙山]]的渗透。
## 4. 技法细节
### 4.1 发型与服饰
* **高髻**:菩萨头上高耸的发髻(如高髻、抛家髻),正是[[唐代]][[宫廷]]贵妇流行的发式。
* **罗纱**:菩萨身上轻薄透明的罗纱(湿衣风),模拟了[[宫廷]]特供的高级丝绸质感,展现了极高的雕刻工艺。
## 5. 图像学分析
### 5.1 菩萨如妃子
* **世俗化投射**:[[天龙山]]的菩萨像极具女性魅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后妃形象的神圣化**。这种处理方式迎合了皇室成员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佛教]]造像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阵营声望”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社交系统中,[[宫廷]]是核心阵营**“大[[唐]]皇室 (Imperial Court)”**。
* **声望奖励**
* **崇拜**:当玩家在“大[[唐]]皇室”的声望达到“崇拜”级,可以解锁**“[[宫廷]]时装”**(外观装备,无战斗属性,但极其华丽)。
* **特权**:可以购买**“御赐家具”**来装饰自己的家园(Housing)。
* **[[宫廷]]礼仪**
* **动作**:习得特殊表情动作**“跪安”**、**“[[宫廷]]舞”**。
## 7. 参考文献
* Fong, Mary H. (1984). *Tang Tomb Murals*. (对比仕女图)
* Lee, Sherman E. (1994). *China, 5000 Years*.
*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9. 学术研究
### 9.1 审美权力的下移
[[天龙山]]展示了**[[宫廷]]审美向宗教领域的渗透与下移**。
原本属于禁宫内的贵族审美(如对女性丰腴美的推崇),通过[[佛教]]造像这一公共媒介,被传播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石窟成为了[[宫廷]]时尚的**“发布会”**,这种“上行下效”的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唐代]]社会审美观念的统一和文化认同的形成。
## 8. 知识库链接
* [[唐代盛极]]
* [[天竺样]]
* [[丰盈写实、端庄圆润]]
* [[供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