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乘佛教]]

*(示意图:罗汉像,象征小乘佛教的解脱理想,来源:Wikimedia Commons/Museum Collection)*
## 1. 概述
**[[小乘佛教]]**(Theravada / Hinayana),在学术上常称为“部派[[佛教]]”或“声闻乘”。它强调个人的解脱(阿罗汉果),主要修习“四谛”和“八正道”。
虽然[[天龙山]]总体上属于**大乘[[佛教]]**(Mahayana)的艺术体系,但在早期的洞窟(如[[北朝]]时期)中,仍然可以窥见[[小乘佛教]]思想的遗存,特别是对**苦行、[[禅定]]**和**自我修持**的强调。此外,“小乘”一词在当时更多是作为大乘的对照组存在的。
## 2. 历史调研
### 2.1 判教
* **层级**:天台宗等大乘宗派将[[佛教]]教义分级,视小乘为**“初级阶段”**(藏教)。但实际上,在[[唐代]],小乘的律学(如《四分律》)仍然是所有僧人必须遵守的基础。
* **共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小乘在同一个寺院中共存,正如[[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所见。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禅窟
* **个人空间**:早期的一些小型禅窟,仅容一人坐禅,这种设计反映了[[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独修**(Solitary Meditation)的传统,与后来大乘[[佛教]]宏大的公共礼拜空间形成对比。
## 4. 技法细节
### 4.1 苦行像
* **瘦骨清像**:虽然主要受魏晋风度影响,但[[北朝]]早期的“[[秀骨清像]]”也暗合了[[小乘佛教]]中**厌离色身**、崇尚精神净化的苦行审美。
## 5. 图像学分析
### 5.1 罗汉
* **阿罗汉**:在[[天龙山]]的大乘造像组合中,**阿罗汉**(弟子)代表了小乘的果位。他们通常被刻画为老成持重、甚至面容枯槁的苦行僧形象,作为年轻完美的菩萨(大乘)的陪衬。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硬核单人模式”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副本设置中,[[小乘佛教]]对应**“单人独狼模式 (Solo Hardcore Mode)”**。
* **规则限制**
* **禁止组队**:玩家必须独自一人进入副本,无法获得队友的治疗或复活。
* **资源稀缺**:药品掉落率降低 50%。
* **高额奖励**
* **[[涅槃]]点数**:通关后获得的 XP 和声望是普通模式的 3 倍。
* **称号**:**“阿罗汉”**。佩戴此称号可获得“心如止水”Buff(免疫精神控制)。
## 7. 参考文献
* Conze, Edward. (1967).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 Hirakawa, Akira. (1990).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 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9. 学术研究
### 9.1 隐没的基石
[[小乘佛教]]在[[天龙山]]并非缺席,而是作为**隐没的基石**(Hidden Cornerstone)存在。
大乘的慈悲(菩萨)是建立在小乘的解脱(罗汉)基础之上的。没有对自我解脱的深刻体验,对他人的救度就无从谈起。[[天龙山]]艺术中弟子像与菩萨像的并置,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佛教]]**“外现大乘相,内密小乘行”**的实践逻辑。
## 8. 知识库链接
* [[戒定慧三学]]
* [[天台止观]]
* [[大乘佛教慈悲普度]] (对比)
* [[秀骨清像]]
## 10. 图像资源
* **Wikimedia Commons:** [Theravada](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Therav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