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 ## 1. 概述 **[[《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记载了荒诞离奇的神话、地理、物产和巫术。 虽然[[天龙山]]是[[佛教]]石窟,但[[《山海经》]]所代表的**中国本土神话系统**并未被完全排斥,而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渗透进[[佛教]]艺术中。各种瑞兽、神怪作为护法神或装饰纹样出现,标志着外来[[佛教]]与本土巫术文化的深度**混血**。 ## 2. 历史调研 ### 2.1 志怪传统 * **博物学**:[[唐]]人喜读志怪,[[《山海经》]]中的异兽常被视为真实存在的生物。 * **镇墓兽**:[[唐代]]墓葬艺术(与石窟艺术并行)中大量使用[[《山海经》]]风格的镇墓兽(如人面鸟身、角端),这种风气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石窟的护法神设计。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异兽纹样 * **底座与窟门**:在佛座的束腰处或窟门的门楣上,常可见到**饕餮**、**夔龙**、**[[迦陵频伽]]**(人头鸟,虽源自印度,常与[[《山海经》]]人面鸟混同)等形象。它们潜伏在神圣空间的边缘。 ## 4. 技法细节 ### 4.1 想象力的杂交 * **拼接**:[[工匠]]在创作这些怪兽时,采用了典型的[[《山海经》]]式**“拼贴”**手法——将狮身、鹰爪、人面、蛇尾等不同生物的特征强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恐怖又神圣的视觉效果。 ## 5. 图像学分析 ### 5.1 降伏 * **护法**:这些原本属于荒野的、不受控制的自然神灵(妖怪),在石窟中被安置在佛陀脚下或外围,象征着它们已被佛法**降伏**,从作祟的妖魔转变为护法的神兽。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怪物图鉴”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探索系统中,[[《山海经》]]是**“怪物图鉴 (Monster Manual / Bestiary)”**。 * **图鉴解锁** * **机制**:玩家每击败一种新怪物,或对其使用“鉴定术”,即可点亮图鉴中的对应条目。 * **奖励**:收集满一[[定数]]量的图鉴,可获得“博物学家”成就和属性加成。 * **特殊怪兽** * **Boss**:**“[[烛龙]]”**(Raid Boss)。盘踞在深渊的古代巨神,睁眼为昼,闭眼为夜,能够以此改变副本的时间流速。 * **坐骑**:**“驳”**(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 ## 7. 参考文献 * Strassberg, Richard E. (2002). *A Chinese Bestiary*. * 袁珂. *[[山海经]]校注*. * Lewis, Mark Edward. (2009).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in Early China*. ## 9. 学术研究 ### 9.1 边缘的狂欢 [[《山海经》]]元素在[[佛教]]石窟中的出现,代表了**边缘的狂欢**(Carnival of the Margins)。 在中心位置,是秩序井然、[[法相]]庄严的佛菩萨(雅文化);而在边缘位置([[基座]]、门媚),则是张牙舞爪、充满野性的山海怪兽(俗文化)。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对立统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图景——佛法不仅统治着文明的人类世界,也统摄着荒蛮的怪兽世界。 ## 8. 知识库链接 * [[九尾天狐]] * [[夔牛]] * [[烛龙]] * [[山海秘境]] (关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