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
## 1. 概述
**[[平等]]**(Equality),是[[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即**“众生[[平等]]”**。
在等级森严的中古中国社会,这一观念具有极大的颠覆性和吸引力。它宣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甚至畜生饿鬼,都有**佛性**(Buddha-nature),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天龙山石窟]]作为一种公共信仰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这种宗教上的[[平等]]主义。
## 2. 历史调研
### 2.1 种姓与佛性
* **打破阶级**:[[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带来了艺术,也带来了对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冲击。在佛面前,世俗的身份标签失效了,唯一的标准是业力和发心。
* **普度**:[[天龙山]]造像题材从早期的贵族化逐渐转向晚期的世俗化(如地藏信仰),反映了[[佛教]]关注点向**普通民众**的下移。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混杂的[[供养人]]
* **并置**:在同一个洞窟或崖面上,我们能看到皇室成员的大窟和百姓的小龛**比邻而居**。这种空间上的混杂,打破了现实生活中严格的居住隔离,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宗教混居社区”。
## 4. 技法细节
### 4.1 统一的[[法相]]
* **无差别**:无论[[供养人]]身份高低,他们所造的佛像在[[法相]]上是**统一**的(都具三十二相)。佛陀没有因为是平民造的就少一只眼,也没有因为是皇帝造的就多一只手。佛像本身的标准化,就是[[平等]]的象征。
## 5. 图像学分析
### 5.1 众生相
* **六道**:在“六道轮回图”中,皇帝和乞丐都可能下地狱,也都可能升天。死亡和轮回是最大的[[平等]]器。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平衡竞技场”
在**[[[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的 PvP 模式中,[[平等]]对应**“平衡竞技场 (The Equalizer Arena)”**。
* **属性修正**
* **机制**:进入竞技场后,所有玩家的等级统一调整为 50 级,装备属性全部失效,替换为标准的“竞技场套装”。
* **理念**:**“众生[[平等]],唯技高者胜”**。不论你是充值百万的“土豪”(皇帝),还是零氪金的“肝帝”(平民),在这里只能靠操作(业力)说话。
* **无差别乱斗**
* **活动**:**“无遮大会”**。所有人隐去名字和外观,变成统一的“灰衣僧人”模型进行混战。
## 7. 参考文献
* Ch'en, Kenneth. (1973).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 Gregory, Peter N. (2002). *Buddhism in the Sung*. (关于[[佛教]]社会观的变化)
* 王邦维. *[[佛教]]与中国社会文化*.
## 9. 学术研究
### 9.1 想象的共同体
石窟创造了一个基于信仰的**“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
在这个共同体中,现实的阶级差异虽然没有消失,但被**悬置**了。皇帝和庶民在同一个空间礼拜同一尊神,分享同一种关于来世的愿景。这种宗教上的[[平等]]感,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持[[帝国]]稳定的重要心理阀门。
## 8. 知识库链接
* [[万教平等]]
* [[大乘佛教慈悲普度]]
* [[众圣归宗]]
* [[善恶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