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成化年间]] (Chenghua Era of Ming Dynasty, 1465-1487 CE)
## 1. 概述
**[[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是[[天龙山]]在经历了[[五代]]至元末的长期沉寂后,迎来**明代复兴**的序幕期。这一时期,在**[[晋藩宗室]]**(特别是晋庄王及其后裔)的支持下,[[天龙山]][[圣寿寺]]开始了大规模的重修工程,奠定了明清时期“寺包窟”格局的基础。虽然此时的建设规模不及后来的[[万历扩建]],但它标志着[[天龙山]]从单纯的[[佛教]]石窟向**世俗化游览胜地**转型的开端。
## 2. 历史调研
### 2.1 宗室护持
* **晋庄王朱钟铉**:作为主要赞助人,他不仅拨款修缮殿宇,还多次登临[[天龙山]],留下了题咏。
* **动机**:[[成化年间]],明宪宗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及本土禅宗)。藩王效仿中央,通过修庙来表达政治正确和祈福。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漫山阁]]的修葺
* **木构重建**:[[成化年间]]对[[第 9 窟]]前的**[[漫山阁]]**进行了重要修缮。现存[[漫山阁]]的部分梁架结构和榫卯做法,保留了明代早中期的特征。
## 4. 技法细节
### 4.1 琉璃工艺的引入
* **山西琉璃**:山西是明代琉璃烧造的中心。[[成化年间]]的修缮中,开始在屋脊、吻兽等部位大量使用**孔雀蓝**和**黄绿釉**琉璃构件。这种色彩艳丽的装饰风格,与[[唐代]]朴素的石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 5. 图像学分析
### 5.1 世俗化审美
* **造像修补**:这一时期对部分残损石佛进行了泥塑修补(装銮)。修补后的佛像面相更加**世俗化**,带有明代普通人的特征,失去了[[唐代]]的理想化神性。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琉璃封印 (The Glazed Seal)
在**[[圣寿法苑]]**中,[[成化年间]]被称为**“琉璃时代”**。
* **法术防火墙**:新引入的琉璃瓦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构成了寺院的**“光学防御网”**。
* **炼金术士**:据说负责烧造琉璃的[[工匠]]中,隐藏着来自[[西域]]的炼金术士。他们将**“辟火珠”**粉末混入釉料,使得[[漫山阁]]能抵御普通的火攻。
## 7. 参考文献
* 郭红梅. (2010). *明代山西[[佛教]]研究*.
* 曹迅. (2016). *山西明代建筑*.
## 9. 学术研究
### 9.1 废墟的再造与意义重构
[[成化年间]]的重修,实际上是一次**“废墟再造”**(Re-making of Ruins)的过程。
明代人面对[[唐]]宋留下的残窟断壁,并非完全复原,而是按照明代的审美和功能需求进行**“覆盖式”**的重建。他们用木构楼阁遮蔽了石窟本体,用泥塑覆盖了石雕原作。这种**“保护性破坏”**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文化遗产认知的差异——明人更看重寺院的**功能性**(作为祈福场所),而非石窟的**文物性**(作为艺术品)。
## 8. 知识库链接
* [[晋藩宗室]]
* [[万历扩建]] (对比)
* [[古谭重兴]]
* [[圣寿法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