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周至开元年间]] (Wu Zhou to Kaiyuan Era, 690-741 CE) ## 1. 概述 **[[武周至开元年间]](690-741 年)**,即从[[武则天]]称帝到[[唐玄宗]]开元盛世结束的半个世纪。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天龙山石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期**(High Tang Period)。 在此期间,受[[武则天]]“弥勒信仰”及[[唐玄宗]]“[[道教]]与[[佛教]]并重”政策的影响,[[天龙山]]开凿了以**[[第 9 窟]]([[漫山阁]])**、**第 21 窟**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洞窟。这些造像以**写实丰满、姿态优雅、技法圆熟**著称,完美诠释了“[[天龙山样式]]”的精髓,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 2. 历史调研 ### 2.1 武周时期的弥勒热 * **政治神话**:[[武则天]]为了登基,利用《大云经》宣扬自己是**[[弥勒佛]]下凡**。这导致全国范围内弥勒信仰高涨。 * **[[天龙山]]的回响**:[[第 9 窟]]高达 10 米的巨型弥勒坐像,极可能就是这一政治背景下的产物。它象征着**女性皇权**(或与之相关的神权)的至高无上。 ### 2.2 开元盛世的繁荣 * **北都建设**:[[唐玄宗]]曾多次巡幸[[太原]],并大规模扩建北都。 * **艺术高峰**: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社会富庶。这种自信反映在造像上,就是人物体态的**极其健美**和神情的**从容不迫**。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重点洞窟 * **[[第 9 窟]]**:摩崖大像龛,主供弥勒。 * **第 21 窟**:[[盛唐]]代表作,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呈现标准的“三折枝”体态。 ## 4. 技法细节 ### 4.1 极致的写实 * **肌肉感**:这一时期的力士和[[天王]]像,肌肉解剖极其精准,充满了希腊化雕塑般的张力。 * **质感表现**:[[工匠]]能娴熟地在[[砂岩]]上表现出丝绸的**垂坠感**、肌肤的**弹性**和珠宝的**光泽**。 ## 5. 图像学分析 ### 5.1 菩萨样式的女性化 * **[[宫廷]]贵妇**:[[盛唐]]菩萨像完全褪去了性别的模糊感,呈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丰乳肥臀,细腰,发髻高耸,神态娇媚。这显然是参考了当时[[宫廷]]贵妇(如杨贵妃式)的审美标准。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黄金时代 (The Golden Age) 在**[[圣寿法苑]]**的设定中,这段时期被称为**“黄金纪元”**。 * **灵力过载**:由于国运昌隆,[[天龙山]]的灵脉处于**“过载”**(Overcharge)状态。 * **神降**:据说[[第 9 窟]]的大佛在完工之日,曾发生过**“神降”**现象。佛像睁眼,金光笼罩[[晋阳城]]三日不散。 * **女皇的注视**:[[武则天]]虽然身在长安,但她通过[[第 9 窟]]的弥勒像,留下了一道**“神念”**,监视着[[李唐皇室]]的龙兴之地。 ## 7. 参考文献 * Siren, O. (1925). *Chinese Sculpture*. * 宿白. (1996). *中国石窟寺研究*. ## 9. 学术研究 ### 9.1 身体与权力的狂欢 武周至开元时期的[[天龙山]]造像,是一场**身体与权力的狂欢**。 一方面,造像对**肉体美**的肆意展示(如半裸的菩萨、健壮的力士),反映了[[唐]]人对生命本能的肯定和享乐主义风气。另一方面,这种宏大的视觉工程又是**皇权意志**的直接投射。巨大的弥勒像就像一座**全景敞视塔**(Panopticon),时刻提醒着臣民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感官愉悦**与**政治规训**的奇异结合,正是[[盛唐]]艺术的魅力所在。 ## 8. 知识库链接 * [[唐代盛极]] * [[第 9 窟“漫山阁”]] * [[唐代大都]] * [[圣寿法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