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 窟“漫山阁”]] (Cave 9 "Manshan Pavilion")
## 1. 概述
**[[第 9 窟]]**,俗称**“[[漫山阁]]”**(Manshan Pavilion),是[[天龙山石窟]]中体量最大、气势最宏伟的洞窟。该窟开凿于[[唐代]](约[[武周至开元年间]]),位于[[西峰]]北端。它不仅是一处[[佛教]]造像窟龛,更是一个集**摩崖造像**与**木构建筑**于一体的复合式宗教纪念碑。窟内供奉的巨型弥勒倚坐像与[[十一面观音立像]],代表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窟前依崖而建的木构阁楼(现存为明代重建风格),是其“[[漫山阁]]”之名的由来,也是保护露天大像的重要建筑设施。

*(示意图:漫山阁木构建筑外景,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2. 历史调研
### 2.1 开凿年代与背景
- **[[唐代]]鼎盛期**:根据造像风格及碑刻推断,第9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约公元8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正是[[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力强盛,[[佛教]]艺术发展至顶峰(Vanderstappen, 1965)。
- **政治寓意**:窟内主尊为**[[弥勒佛]]**。考虑到[[武则天]]曾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造势(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此窟的开凿极可能与武周至[[唐]]中期的政治宣传有关,旨在宣扬“弥勒下生,天下太平”的政治神学(Forte, 2005)。
### 2.2 [[漫山阁]]的兴废
- **[[北汉]]重修**:据975年[[《新建天龙寺千佛楼碑铭》]]记载,[[北汉]]时期曾对此处进行过大规模修葺,并铸造[[千佛]]铁像(现已不存),证明当时已有宏大的木构楼阁保护石像。
- **明代重建**:现存遗址基础上可考的木构建筑重建于明代,名为“[[漫山阁]]”,意指楼阁依山势漫延而上。
- **[[民国]]保护**:20世纪30年代,尽管石窟遭受[[盗凿]],[[漫山阁]]作为保护性建筑仍得到一定维护。
- **[[现代]]修缮**:1980年代及21世纪初,文物部门对[[漫山阁]]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使其成为[[天龙山]]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空间形制
第9窟采用了**摩崖大龛**的形式,分为上下两层,总高约15米:
- **上层**:主龛,高约8米,深约3.6米。内雕一尊巨型**弥勒倚坐像**。
- **下层**:副龛,高约6米。内雕三尊立像,主尊为**十一面观音**,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
- **阁楼结构**:依崖壁开凿有柱洞和梁孔,原建有三层木构楼阁。现存建筑为仿明清风格的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过[[栈道]]与地面连接。
## 4. 技法细节:摩崖巨像雕造工艺
### 4.1 依山开像
- [[工匠]]首先利用天然崖壁的走势,粗凿出上下两层佛龛的轮廓。
- 为了承受上层大像的重量,利用岩体自然结构作为支撑,并未完全掏空下层,而是保留了厚实的岩墙。
### 4.2 分层雕刻
- **上层弥勒**:头部和上半身采用[[圆雕]]手法,突出于岩面;下半身倚坐姿态利用岩石台座自然过渡。
- **下层观音**:采用高浮雕技法,背部与崖壁相连,正面精细刻画。
### 4.3 局部拼接
由于岩体裂隙或石材缺陷,部分造像的手部、衣饰可能采用了**石块拼接**或**泥塑补接**的工艺(现已剥落,留有榫孔痕迹)。
## 5. 图像学分析
### 5.1 上层:弥勒倚坐像

*(示意图:第9窟上层弥勒倚坐像,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造像特征**:通高约7.55米。面相方圆,头饰螺发,眉如弯月,双目微睁下视。身披袒右肩袈裟,衣纹流畅疏朗。双腿自然下垂倚坐(善盘坐),足踏双莲。
- **象征意义**:倚坐姿势是[[弥勒佛]]作为“未来佛”下生人间成佛的典型坐姿,象征着他已准备好以此身救度众生。其高大的体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压迫感和崇高感,体现了佛法的威严。
### 5.2 下层:[[十一面观音立像]]
- **造像特征**:通高约5米。面容丰润,神态安详。头戴宝冠,冠上有十一个小面孔(现多残损)。身姿呈**三折枝式**(Tribhanga),即头部微向右倾,腰部左扭,右腿微曲,重心落在左腿,形成优美的“S”形曲线。身着轻薄罗纱,璎珞垂饰。
- **艺术价值**:这尊观音像是“[[天龙山样式]]”的极致体现。[[工匠]]成功地在坚硬的石头上表现出了肌肤的弹性和纱衣的轻薄质感(“湿衣法”),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Siren, 1925)。
## 6.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
结合**[[[天龙山]]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 **位面枢纽**:在幻想设定中,[[漫山阁]]不仅是佛殿,更是连接**[[[壁画梦界]]]**与现实世界的**“位面枢纽”**。阁楼的三层结构分别对应欲界、色界、无色界。
- **十一面观音的真相**:下层的十一面观音像并非普通的石雕,而是封印着**“千面幻灵”**(Thousand-Faced Phantom)的神器。她的十一个面孔分别监视着[[天龙山]]周围十一个维度的灵力波动。
- **弥勒的凝视**:上层的弥勒大像双目微睁,实际上是在进行**“永恒的禅观”**。他的视线锁定了**[[[永夜星都]]]**在地底的入口,一旦黑暗力量试图冲破封印,弥勒的双眼将射出净化之光(Purifying Light)。
- **阁楼的机关**:明代重建的木构阁楼中隐藏着墨家机关术。紧急时刻,整个[[漫山阁]]可以变形为巨大的**偃甲防御塔**,利用储存的香火愿力发射能量弹幕。
## 7. 参考文献
- Forte, A. (2005).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h Century*. Kyoto: Italian School of East Asian Studies.
- Siren, O. (1925).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London: Ernest Benn.
- Vanderstappen, H. (1965). Investigation of the Tianlongshan Caves. *Artibus Asiae*, *27*(3), 276-292.
- [[李裕群]]. (2003). *[[天龙山石窟]]*. 文物出版社.
## 8. 影像资料 (Image Resources)
*推荐访问以下学术数据库查阅第9窟的高清影像:*
- **芝加哥大学天龙山项目 - 第9窟页面**: [Link](https://tls.uchicago.edu/) (导航至 Cave 9)
- **维基共享资源 - 天龙山第9窟分类**: [Category:Tianlongshan_Grottoes_Cave_9](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Tianlongshan_Grottoes)
## 9. 学术研究
### 9.1 礼仪空间的垂直叙事
第9窟的上下层结构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垂直礼仪叙事**(Vertical Ritual Narrative)。下层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代表了**“大悲、大智、大行”**的入世救度精神,是信徒进入信仰世界的入口;而上层的[[弥勒佛]]则代表了**“未来圆满”**的出世终极归宿。信徒的朝拜动线由下而上(或由外仰视),在空间移动中完成了从现世祈求到未来解脱的精神升华。[[漫山阁]]的木构建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层级感,将开放的崖壁转化为封闭神圣的殿堂空间,规范了观看者的视线与身体行为。
## 10. 知识库链接
- [[天龙山石窟]]
- [[天龙寺]]
- [[第 8 窟唐代佛首]]
- “[[天龙山样式]]”
- [[壁画梦界]]
- [[十一面观音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