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峰第 10 窟]] (Cave 10, West Peak)
## 1. 概述
[[天龙山]][[西峰第 10 窟]],又称“[[漫山阁]]”下层之北侧窟(邻近[[第 9 窟]]),是 **[[北齐时期]](550–[[577 年]])** 开凿的代表性洞窟之一。该窟以其保存相对完好的 **仿木结构石雕前廊** 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 **“[[天龙山样式]]”早期造像** 而著称。作为[[北齐]]皇室在[[晋阳]]经营的重要[[佛教]]遗存,[[第 10 窟]]集中体现了 6 世纪中叶中国北方石窟艺术从“[[秀骨清像]]”向“丰润健硕”过渡的关键转折,同时也展示了石窟建筑化(殿堂化)的成熟形制。

*(示意图:第10窟仿木结构前廊,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2. 历史调研
### 2.1 历史沿革
- **开凿年代**:根据窟前形制及造像风格,学界普遍推定[[第 10 窟]]开凿于 **[[北齐]]初期至中期** (约 550–[[560 年]])。虽然窟内无确切造像记,但其与有“皇建元年”([[560 年]])[[题记]]的[[第 16 窟]]风格高度一致,可视为同一时期的皇家工程。
- **赞助背景**:[[北齐文宣帝]][[高洋]]及[[孝昭帝]][[高演]]将[[晋阳]]作为[[别都]],大力扶持[[佛教]]。[[第 10 窟]]位于[[西峰]]显要位置,规模宏大,雕饰精丽,应为 **皇室或高级贵族** 资助开凿,用于祈福国祚与家族功德。
- **历史变迁**:该窟在[[隋]][[唐]]时期可能经过局部修缮。明清时期,随着[[天龙寺]]的修葺,[[第 10 窟]]作为重要礼佛场所一直延续香火。20 世纪 20 年代,窟内造像惨遭[[大规模盗凿]],主尊及胁侍头部多被割取流失海外。
### 2.2 关键事件
- **[[北齐]]建窟**:高氏皇族在[[晋阳]]避暑宫旁开窟,[[第 10 窟]]作为[[西峰]]早期大窟,标志着[[天龙山石窟]]群重心的西移(相对于[[东魏]]开凿的[[东峰]])。
- **[[近代]]盗劫**:1920 年代,日本[[山中商会]]等古董商对[[天龙山石窟]]进行掠夺性破坏,[[第 10 窟]]内精美佛首大多离散,现分藏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等西方机构。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空间布局
[[第 10 窟]]采用 **“前廊[[后室]]”** 的殿堂式布局,模拟了当时的木构佛殿建筑。
- **前廊**:窟门外凿有面宽三间的仿木[[石刻前廊]]。两根八角形石柱支撑廊檐,柱头雕有 **栌斗** ,上承额枋。廊顶刻出 **人字形叉手** 和 **一斗三升** [[斗拱]],屋面雕出瓦垄与筒瓦,檐口刻有勾头滴水,两端饰有 **鸱吻** 。这种逼真的仿木结构是研究[[北朝]]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 **主室**:平面呈方形,进深约 3 米。窟顶为 **覆斗形** ,中央凿有[[莲花藻井]]。
- **龛像布局**:窟内依循“三壁三龛”制。正壁(北壁)开圆拱形大龛,内供主尊坐佛及胁侍菩萨、弟子;东、西两壁亦开龛,分供倚坐佛或立佛。
### 3.2 关键数据
- **窟门**:高约 2.5 米,宽约 1.8 米,门框雕饰忍冬纹。
- **前廊尺寸**:面阔约 6 米,进深约 1.5 米,柱高约 2.2 米。
## 4. 技法细节
### 4.1 雕刻工艺
- **[[圆雕]]与浮雕结合**:主尊佛像采用高浮雕几近[[圆雕]]的手法,使造像脱离壁面,极具立体感;背光及窟壁装饰则用浅浮雕,层次分明。
- **衣纹处理**:[[第 10 窟]]造像衣纹运用了 **“薄衣贴体”** 的技法,特别是受印度笈多艺术([[曹衣出水]])影响,袈裟紧贴躯干,衣褶线条疏朗流畅,勾勒出人体结构的起伏。这种技法在[[砂岩]]上雕刻难度极高,需[[工匠]]对解剖与材质有精准把握。
### 4.2 仿木建筑雕刻
- **[[斗拱]]刻画**:[[工匠]]在石壁上精确再现了木结构的榫卯逻辑。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刻画细腻,虽无实际承重功能,但严格遵循了当时建筑的比例规范(材分制雏形),反映了[[北齐]][[工匠]]“以石象木”的高超写实能力。
## 5. 图像学分析
### 5.1 造像风格
- **形体特征**:[[第 10 窟]]佛像一改北魏“[[秀骨清像]]”的瘦削,呈现出 **面相圆润、肩宽胸厚、体躯壮实** 的特征。佛头肉髻低平,面部轮廓柔和,神情宁静内省。菩萨像身体修长而微呈曲线,腹部微隆,显示出肌肤的弹性与体态的丰腴,被认为是 **“[[北齐]]样式”** 的典型代表。
- **服饰纹样**:主尊多着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菩萨佩戴项圈、臂钏,帔帛于腹前穿环下垂。
### 5.2 象征意义
- **力士与神兽**:前廊两侧雕有怒目圆睁的 **[[金刚力士]]** ,肌肉夸张隆起,象征护卫佛法的威猛力量。廊柱下部刻有 **狮子** 柱础,寓意“狮子吼”震慑群魔。
- **[[莲花藻井]]**:窟顶中央的大[[莲花藻井]],四周环绕[[飞天]]与流云,象征佛国净土的清净与超然,构建出“天花乱坠”的神圣空间感。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的“金刚护法门”
结合 **[圣寿法苑](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天龙山]] 圣寿法苑.md)** 的设定,[[第 10 窟]]被构想为教团的 **“金刚护法门”** 。
- **幻想设定**:窟前仿木廊柱实为两尊沉睡的 **岩石巨灵** 所化。当正法遭遇外道(如[[永夜星都]])侵袭时,廊柱上的[[金刚力士]]将苏醒,化作十丈高的岩石傀儡守卫山门。
- **仪式功能**:圣寿法苑的武僧在[[第 10 窟]]前廊进行“金刚舞”操演,通过模仿力士怒目身姿,引动山体地气加持,修习“不动金刚身”法门。
### 6.2 建筑化的法界入口
- **空间折叠**:[[第 10 窟]]逼真的仿木前廊被视为 **物质界与法界的临界点** 。在幻想中,若信徒心诚,跨过石门槛的瞬间,前廊会无限延伸,化作通往[[须弥山]]顶的宏伟[[天梯]]。
- **石中木魂**:传说[[北齐]][[工匠]]雕刻此窟时,将千年神木的精魂封入石柱之中,使得石窟虽为岩石,却散发出檀木幽香,且终年不生苔藓,象征“金石之心,菩提之木”。
## 7. 参考文献
- Little, S. (2000).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Siren, O. (1925).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Ernest Benn.
- [[李裕群]]. (2003). *[[天龙山石窟]]*. 文物出版社.
- 罗世平. (2002). *中国宗教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宿白. (1996). *中国石窟寺研究*. 文物出版社.
## 8. 影像资料 (Image Resources)
*更多关于第10窟的学术影像,请参考:*
- **芝加哥大学天龙山项目 - 第10窟页面**: [Link](https://tls.uchicago.edu/) (Cave 10)
- **维基共享资源 - 天龙山第10窟分类**: [Category:Tianlongshan_Grottoes](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Tianlongshan_Grottoes)
## 9. 学术研究
### 9.1 风格转型的标本
[[第 10 窟]]是研究中国[[佛教]]造像 **“[[北齐]]样式”** 确立的重要标本。它处于[[东魏]]“魏风”向[[唐代]]“[[唐风]]”演变的中间环节。相比[[东峰第 2、3 窟]]的清瘦,[[第 10 窟]]造像体积感显著增强,体现了鲜卑文化与汉文化融合后,审美趣味向 **健硕、宏伟** 的回归。这种风格转变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更迭,更折射出[[北齐]]社会胡汉杂处、崇尚武功与力量的时代精神(宿白,1996)。
### 9.2 石窟建筑化的意义
[[第 10 窟]]精致的仿木前廊设计,反映了 **“舍利塔”向“佛殿”** 礼拜空间的转化。在早期石窟(如[[云冈]]早期)中,洞窟多模拟佛塔空间;而到了[[北齐]][[天龙山]],洞窟越来越像一座具体的地面殿堂。这种 **“殿堂窟”** 的成熟,标志着[[佛教]]信仰更加深入世俗生活——佛陀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居住在类似皇宫殿宇中的主宰,礼佛仪式也随之更加[[宫廷]]化、仪轨化。[[第 10 窟]]作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仿木石窟前廊实例之一,对于复原[[北朝]]木构建筑形制具有无可替代的证史价值。
## 10. 知识库链接
- [[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
- [[圣寿法苑]]
- [[第 9 窟“漫山阁”]]
- [[第 16 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