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 年]]

*(示意图:20世纪上半叶的天龙山旧影,后毁于战火,来源:Public Domain)*
## 1. 概述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是[[天龙山]]文化遗产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太原战役]]**的前夕,[[天龙山]]因其扼守[[太原]]南大门的战略位置,被卷入残酷的内战漩涡。拥有千年历史的[[天龙寺]]([[圣寿寺]])地面木构建筑群,在战火中被**付之一炬**,化为焦土。这一事件标志着[[天龙山]]作为“寺窟一体”宗教圣地的物理形态遭受了不可逆的毁灭。
## 2. 历史调研
### 2.1 战争背景
* **战略要地**:[[天龙山]]位于[[太原]]西南,居高临下,扼守通往[[太原]]盆地的交通要道。[[阎锡山]]晋绥军为了固守[[太原]],在[[天龙山]]修筑了大量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将风景名胜区军事化。
* **[[太原战役]]前奏**:[[1947 年]]至 [[1948 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太原]]形成包围之势。双方在[[太原]]周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 2.2 毁灭过程
* **焦土政策与兵火**:关于大火的具体起因,史料有多种说法(如清扫射界、炮火误击或人为纵火),但结果确凿无疑:包括明代重建的大雄宝殿、钟鼓楼、毗卢阁在内的辉煌木构建筑群被彻底焚毁。
* **幸存者**:仅有石窟本体、部分石碑、石经幢以及两株蟠龙松在大火中幸存,但石窟表面也受到了烟熏火燎的二次伤害。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废墟考古
* **红烧土层**:在[[天龙寺]]遗址的考古清理中,普遍发现一层厚度不等的红烧土和炭化木屑层,地层年代直接对应 [[1947 年]]。这是大火高温焚烧建筑构件的确凿证据。
* **战争痕迹**:现存的明清石碑(如《重修[[天龙寺]]碑》)和经幢上,至今仍可清晰看到密集的**弹孔**和弹片崩裂的痕迹,记录了当年战斗的惨烈。
## 4. 技法细节
### 4.1 毁灭与残留
* **木构的脆弱性**:此次浩劫再次印证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现代]]战争火力面前的脆弱性。
* **石构的坚韧**:相对而言,石窟造像展现了顽强的生存力。尽管经历了 1920 年代的[[盗凿]]和 [[1947 年]]的火灾,石窟主体结构依然屹立,成为“废墟中的守望者”。
## 5. 图像学分析
### 5.1 废墟美学 (Ruins Aesthetics)
* **视觉景观的突变**:[[1947 年]]后留下的老照片显示,[[天龙山]]从“楼阁掩映”的佛国仙境,瞬间变为“断壁残垣”的荒凉废墟。
* **悲剧崇高感**:这种荒凉景象在后来的摄影作品中,意外地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崇高感**。残缺的佛像与焦黑的土地,构成了对战争暴力的无声控诉,强化了[[天龙山]]作为“受伤文明”的视觉符号。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红莲业火 (The Red Lotus Inferno)
在**[[圣寿法苑]]**的战史中,[[1947 年]]的大火被记录为**“红莲业火”**事件。
* **怨念积聚**:连年的军阀混战和外敌入侵,在[[太原]]盆地积聚了极高浓度的“修罗煞气”。[[[永夜星都]]](d:\OBSIDIAN\Shang\量量大电影\3. 七大地域\[[永夜星都]].md)的黑暗力量引燃了这些怨念,化为无法被普通水扑灭的灵能火焰。
* **余烬守卫 (Ember Sentinels)**:大火烧毁了寺院的物质躯壳,却未能烧毁守护者的意志。牺牲僧侣的英灵与燃烧的废墟融合,诞生了新的守护灵体——**余烬守卫**。它们由焦炭和灰烬组成,在废墟中巡逻,攻击一切带有敌意的入侵者。
* **凤凰[[涅槃]]**:这场大火被视为一次痛苦的“格式化”。它清除了数百年来附着在寺院上的陈腐气息,为后来[[天龙山]]在数字时代的“重生”留出了纯净的(虽然是空白的)空间。
## 7. 参考文献
*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1989). *[[太原战役]]亲历记*.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太原]]市文物局. (2005). *[[天龙山石窟]]*. 文物出版社.
* Meyer, K. E. (2009). *The Plundered Past*. Simon and Schuster.
## 9. 学术研究
### 9.1 [[现代]]战争与文化遗产的脆弱性
[[1947 年]][[天龙寺]]的毁灭,是全球范围内[[现代]]战争对文化遗产毁灭性打击的典型案例。
* **技术升级与破坏力**:不同于古代战争的点状破坏,[[现代]]机械化战争的高烈度火力(火炮、炸弹)能够实施面状的彻底摧毁。
* **[[遗产保护]]的国际法反思**:这一类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在二战后加速了《海牙公约》(1954)等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法律体系的构建。
* **记忆场所**:[[天龙山]]的废墟不仅是宗教场所的遗址,更转化为一个**反战的记忆场所**(Lieu de mémoire),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对于文明存续的极端重要性。
## 8. 知识库链接
* [[近代浩劫]]
* “[[圣寿寺]]”
* [[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
* [[圣寿法苑]]
* [[第 8 窟唐代佛首]]
## 10. 图像资源
* **University of Chicago:** [Tianlongshan Caves](https://tianlongshan.uchicago.edu/) (Old photos before de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