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化布景]]:自然与人工的无缝融合
## 1. 概述
[[生态化布景]](Ecological Scenography),是**[[3. 七大地域#山海秘境|山海秘境]]**的核心设计哲学。它要求所有人造结构(**[[栈道]]**、**[[吊脚楼]]**)必须顺应、利用甚至增强原有的自然地貌(**[[丹霞]]**、**[[喀斯特]]**),而不是破坏它。
## 2. 历史调研与美学
### 园林美学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
- **借景**:将远处的山水纳入景观。
### [[现代]]应用
- **景观都市主义**:基础设施与景观融合。
## 3. 考古与案例
### 麦积山
- [[栈道]]依崖而建,不改变山体轮廓。
## 4. 技法细节:低冲击开发
1. **悬挑结构**:尽量减少落地柱子,保护地表植被(如**[[悬空寺]]**)。
2. **可降解材料**:使用藤、竹、木等生物材料,废弃后可自然降解为肥料。
3. **地形伪装**:建筑外表覆盖苔藓或使用与岩石同色的涂料,从远处看与山体浑然一体(隐身)。
## 5. 图像学分析
- **共生**:人工线条与自然曲线的纠缠。
- **谦卑**:建筑在自然面前保持低姿态。
## 6.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幻想宗教编年史和七大地域
### 幻想转化:活体城市
1. **生长型蓝图**:建筑师不再画图纸,而是编写植物的生长基因(DNA编码)。房子是“种”出来的。
2. **环境响应**:布景会根据**[[梦谕粒子]]**的浓度改变颜色或形态。例如,当危险临近时,**[[漂浮雨林]]**会变红示警。
3. **废墟再生**:**[[永夜星都]]**的钢铁残骸被植物吞噬,转化为新的生态景观(赛博废墟 Punk Ruins)。
## 7. 参考文献
- McHarg, I. L. (1969). *Design with Nature*.
- Corner, J. (1999). *Recovering Landscape*.
## 9. 学术研究
[[生态化布景]]是对**“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反思。它提出了一种**“后人文主义建筑学”**——建筑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纪念碑,而是不同物种共存的**界面(Interface)**。它消解了建筑(Figure)与背景(Ground)的二元对立,创造了连续的**环境场(Field)**。
## 8. 知识库链接
- [[栈道]]
- [[悬空寺]]
- [[丹霞]]
- [[永夜星都]]
- [[漂浮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