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星空]] (Artificial Starry Sky) ![Dunhuang Star Chart, the oldest complete star atlas (Tang Dynasty).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7/Dunhuang_Star_Map.jpg) ## 1. 概述 [[人造星空]](Artificial Starry Sky),是[[永夜星都]]最宏大的光学工程与公共景观,覆盖于[[穹顶巨穴]]的岩石天顶之上。它利用[[唐代]]流传下来的天文学知识,结合地底特有的发光材料与投影技术,在封闭的地下世界重建了璀璨的夜空。这不仅是时间校准的工具,更是教团维持民众精神健康、实施“宇宙秩序”教育的巨型剧场。 ## 2. 历史调研 > [!IMG] 视觉参考:古星图 > **参考文物**:敦煌星图(Dunhuang Star Chart)。 > 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全天星图,其古朴的绘制风格是人造星空的直接参考。 > - [Wikimedia Commons: Dunhuang Star Chart](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Dunhuang_Star_Chart) ### 2.1 技术原型 - **[[敦煌]]星图**:现存最古老的全天星图(大英博物馆藏 Or.8210/S.3326),是[[人造星空]]的数据蓝本。 - **[[唐代]]浑仪**:[[星之塔]]内的浑仪装置提供了星体运行的机械模拟逻辑。 - **坎儿井暗渠**:其针孔成像原理被应用于早期的星光投射。 ### 2.2 演变历程 - **1.0版(静态壁画)**:早期仅是用荧光矿石粉末在洞顶绘制的静态星图,无法移动,不仅误差大,且随时间剥落。 - **2.0版(机械投影)**:[[五代]]时期,[[盲眼工匠]]发明了巨型**针孔球幕投影仪**,利用水力驱动,能模拟四季星空的流转。 - **3.0版(全息光阵)**:新政时期,结合[[黑镜]]技术与晶石折射,实现了立体感更强、亮度可调的“伪全息”星空。 ## 3. 技法细节(工艺类主题必备) ### 3.1 投影系统:构造与运行 - **光源**:位于[[星之塔]]顶端的**陨星火盆**。其光线经过[[黑镜]]的过滤与聚焦,变得纯净而锐利。 - **星盘**:巨大的镂空铜球(Celestial Globe),上面钻有数万个微孔,对应不同星等的恒星。 - **穹顶介质**:岩石天顶被涂抹了一层特殊的**云母反光层**,能极大地提高光线的反射率,使“星星”看起来晶莹剔透。 ### 3.2 星象内容 - **核心坐标**: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如角、亢、氏、房)为核心。 - **中心**:天顶中心是[[紫微垣]],象征[[天帝]](及地底统治者)的居所。 - **篡改**:为了政治目的,某些不祥的星宿(如妖星、彗星)被人为屏蔽,而象征祥瑞的星宿被增强亮度。 ## 4. 社会功能:时间与教育 ### 4.1 时间的锚点 在地底,没有昼夜交替。[[人造星空]]的旋转(每日一周天)成为了全城唯一的**公共时钟**。居民根据“星位”来安排作息(如“参星高悬时开市”)。 ### 4.2 宇宙教育 [[永夜圣殿]]定期举办“观星会”。[[占星祭司]]会利用激光笔(聚焦的水晶光束)指引星空,讲述星宿的传说与伦理寓意(如“北斗主死,南斗主生”)。这是地底最受欢迎的公共娱乐与教育活动。 ## 5. 图像学分析 ### 5.1 柏拉图的洞穴 [[人造星空]]是**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完美再现。居民们一生都生活在洞穴里,看着岩壁上的投影(星空),并将其视为真实。这既是残酷的欺骗,也是温情的慰藉。 ### 5.2 穹顶的保护 不同于地表星空的浩渺与冷漠,[[人造星空]]是“有顶”的。它像一个巨大的盖子(Canopy)保护着城市。这种**封闭的宇宙学(Closed Cosmology)**给予了地底人一种独特的安全感——宇宙是有限的、可控的、被神看顾的。 ## 6.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幻想宗教编年史和七大地域** ### 6.1 幻想的艺术元素创作 - **星辰魔法**:在特定星象下(如七星连珠),投影的光束会与地下的灵脉产生共振,形成巨大的魔法阵,增强全城的防御力或治愈力。 - **星降之夜**:传说[[人造星空]]偶尔会捕捉到来自[[山海秘境]]的真实星光(灵能粒子),化作流星雨落下。这种“星尘”是极珍贵的炼金材料。 ### 6.2 分析幻想元素的来源和演变 - **来源**:源于古代对天象的崇拜与模仿。 - **演变**:从一种科普工具演变为控制现实的魔法装置。 ## 7. 参考文献 Debord, G. (1967).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Zone Books. Needham, J. (1959).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Vol.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loterdijk, P. (2011). *Bubbles: Spheres I*. Semiotext(e). Sun, X., & Kistemaker, J. (1997). *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 Constellating stars and society*. Brill. ## 9. 学术研究 [[人造星空]]的研究触及了**拟像(Simulacra)**与**宇宙技术(Cosmotechnics)**。 首先,它是**鲍德里亚式的拟像**。[[人造星空]]比真实星空“更真实”(Hyperreal)。它剔除了真实的混乱(云雾、光污染),呈现出完美的数学秩序。地底人对这个拟像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甚至拒绝接受地表那个“混乱且刺眼”的真实星空。 其次,它是一种**许煜(Yuk Hui)意义上的宇宙技术**。它不仅是技术装置,更是将道德秩序(Moral Order)投射到宇宙秩序(Cosmic Order)的中介。通过控制星空,教团将儒家的伦理(君臣父子)与星宿的位置绑定,实现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化重构。 最后,它是**封闭世界的心理穹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在《球体》中论述了人类对“免疫球体”(Immune Spheres)的依赖。[[人造星空]]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免疫球体,它隔绝了外部的虚无,在内部创造了一个充满意义与温暖的家园空间(Heimat)。 ## 8. 知识库链接 - [[永夜星都]] - [[黑镜观星]] - [[星之塔]] - [[二十八宿]] - [[盲眼工匠]] - [[紫微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