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 (Late Tang Dynasty)
## 1. 概述
**[[晚唐]]**(Late Tang Dynasty, 约 755-907 年)是[[天龙山石窟]]艺术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永夜星都]]**神话历史的**关键转折点**。现实历史中,这一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会昌法难]]**和**[[唐末浩劫]]**(黄巢起义、朱温篡唐)。这些动荡导致了地上[[佛教]]势力的衰落和地下黑暗势力的崛起。
## 2. 历史调研
### 2.1 社会动荡
- **藩镇割据**:[[河东]]节度使(驻[[太原]])虽然强力,但战乱频仍,经济凋敝,大规模开窟造像已无力维持。
- **末世论**:战乱导致“末法思想”在社会底层泛滥,为**[[无生老母]]**等民间秘密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补刻与重修
> [!IMG] 视觉参考:晚唐造像风格
> **参考文物**:天龙山第9窟(晚唐补刻部分)或四川安岳石窟(晚唐密教风格)。
> 风格倾向于繁复、神秘且带有世俗化的悲剧感。
> - [Wikimedia Commons: Anyue Carvings (Late Tang)](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Anyue_Rock_Carvings)
- **小龛**:这一时期[[天龙山]]没有开凿大型洞窟,多为在旧窟(如第9窟)中补刻小龛或妆彩。
- **风格**:造像风格从盛唐的雍容华贵转向**程式化**、**呆板**,甚至出现**怪诞**倾向(受密教影响)。
## 4. 技法细节
### 4.1 密教化
- **多臂多面**:密宗题材(如千手观音、明王)增多。这反映了人们在乱世中对强力神灵保护的渴望。
## 5. 图像学分析
### 5.1 悲怆感
- **神情**:晚唐造像往往带有一种沉郁、悲怆的神情(如“[[天道弃世]]”中所述),似乎预感到了帝国的黄昏。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圣寿法苑:大分裂
- **起源故事**:[[晚唐]]是**[[永夜星都]]**正式从[[天龙山]]分裂出去的时期。
- **[[会昌法难]] (845)**:一部分激进的武僧为了保护佛种,带着经卷和圣物躲入地下,发誓不再信任地上的朝廷。他们成为了[[永夜星都]]的第一代开拓者。
- **魔化**:在地下,由于缺乏佛光照耀且受到地脉煞气侵蚀,这些僧侣逐渐堕落,为了生存开始修习**黑魔法**。
## 7. 参考文献
- Twitchett, D. (1979).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3: Sui and T'ang China*.
- 颜娟英. (1991). *[[晚唐]]五代[[佛教]]艺术*.
## 9. 学术研究
### 9.1 衰世美学与地下转移
[[晚唐]]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症候**。它标志着一种**内转**(Inward Turn)——从外向的、扩张的帝国气象,转向内省的、焦虑的、甚至神秘主义的文化心理。在[[天龙山]]幻想体系中,这种内转被具象化为**“向下挖掘”**。文明的活力从地表转移到了地下,虽然变得黑暗扭曲,但却获得了另一种野蛮的生命力。
## 8. 知识库链接
- [[天龙山石窟历史编年史]]
- [[会昌法难]]
- [[安史之乱]]
- [[唐末浩劫]]
- [[永夜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