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 (Yangshao Culture)
## 1. 概述
[[仰韶文化]](Yangshao Culture),距今约7000-5000年,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巅峰。在[[浮空法域]]中,[[仰韶]]被定义为**“彩陶之梦”**(The Dream of Painted Pottery)。这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区域,漂浮的岛屿由巨大的陶土烧制而成,上面绘满了流动的红黑纹饰。这里保留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纯真与神秘,是[[人面鱼]]与[[鸟纹]]图腾的起源地。
## 2. 历史调研
### 2.1 考古发现
* **半坡与庙底沟**:[[仰韶文化]]的两个核心类型。半坡以具象的鱼纹为主,庙底沟以抽象的花瓣纹(花卉纹)为主。
* **华夏之根**: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即“华”族之源。[[仰韶文化]]的大范围扩张,构成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核心。
### 2.2 原始聚落
考古复原显示,[[仰韶]]聚落有严密的防御沟(大围沟),居住区与墓葬区严格分开。大房子(公屋)位于中心,象征集体议事权力。
## 3. 考古与城址结构
### 3.1 陶土浮岛
在[[浮空法域]],[[仰韶]]区域的地面并非岩石,而是经过千年火烤的**红烧土**。
* **半地穴式房屋**:圆锥形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像一个个巨大的蘑菇生长在陶土大地上。
* **中心广场**:巨大的篝火永不熄灭,周围环绕着绘有[[人面鱼纹]]的陶制图腾柱。
### 3.2 瓮棺葬阵列(Urn Burial Field)
[[仰韶]]人有瓮棺葬习俗(特别是夭折儿童)。在法域边缘,悬浮着成千上万个彩陶瓮。据说这些瓮棺是**灵魂的孵化器**,死者的灵魂在瓮中化为鱼或鸟,飞升天界。
## 4. 技法细节:彩陶绘制
### 4.1 绘彩工艺
* **材质**:使用赭石(红)和锰矿(黑)研磨成的颜料。
* **笔法**:使用毛笔(考古发现早期毛笔痕迹),线条流畅,笔锋带有弹力。
* **烧制**:先绘后烧,颜料渗透入胎体,永不褪色。在法域中,这种工艺被升华为**“灵魂固色”**,即把记忆绘制在物体表面,使其永存。
## 5. 图像学分析
### 5.1 鱼纹与生殖崇拜
鱼产卵多,象征多子多福。[[人面鱼纹]](人头鱼身或鱼含人头)被认为是**巫师请神**或**祖先神格化**的形象。
* **死生转化**:鱼潜入水(死亡世界)又浮出水面(复活),象征生命的循环。
### 5.2 花卉纹与太阳
庙底沟的旋风纹、菊科花纹,实为**太阳纹**的变体。它象征着对光明的崇拜,与[[大光照四极]]的概念遥相呼应。
## 6. 幻想元素结合
### 6.1 结合[[天龙山幻想宗教编年史]]
* **陶土魔像**:[[仰韶]]巫师能通过吹奏陶埙,驱动巨大的陶土魔像(Golem)进行防御。
* **双生图腾**:[[仰韶]]区域存在两大派系——**鱼部**(崇拜水与死)与**鸟部**(崇拜天与生)。两大派系的融合(鱼[[鸟纹]])预示了后来[[龙图腾]](蛇身鸟爪)的诞生。
## 7. 参考文献
* Chang, K. C. (1986).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 Underhill, A. P. (2002). *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Kluwer Academic.
* Liu, L. (2004).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9. 学术研究
[[仰韶文化]]在[[浮空法域]]的呈现,聚焦于**艺术作为一种魔法技术(Art as Magical Technology)**。在文字诞生之前,纹饰(Pattern)就是语言,就是力量。[[仰韶]]先民通过在陶器上绘制流动、循环的线条,试图捕捉并控制自然界的“气”(Qi/Energy)。这种**流动的本体论(Fluid Ontology)**与后世[[青铜器]]上凝固狰狞的饕餮纹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了中华文明早期那种天真、烂漫且充满想象力的精神气质。
## 8. 知识库链接
* [[浮空法域]]
* [[人面鱼]]
* [[鸟纹]]
*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 [[大农立世]]
* [[伏羲]]
* [[女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