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屋]] (Treehouse): 垂直栖居的人类学原型与“植物建筑”工程学

## 1. 概述
[[树屋]](Treehouse)作为一种脱离地表、栖居于树冠层的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热带雨林原住民文化与[[现代]]生态建筑实践中。在[[灵性森林]]的语境下,[[树屋]]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不触地”(Non-grounding)伦理的体现。本研究结合[[科罗威族]](Korowai)的人类学考察与[[现代]]“植物建筑学”(Baubotanik),解析[[树屋]]作为一种与自然共生(Symbiosis)的居住范式。
## 2. 历史与人类学调研
### 2.1 [[科罗威族]]的空中堡垒
* **防御功能:**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罗威族]]建造高达30-50米的[[树屋]],主要为了防御猎头族攻击、避免蚊虫叮咬及洪水。
* **社会象征:** [[树屋]]高度与家族地位成正比。建造过程需整个家族协作,是强化社会纽带的仪式(Van Enk & De Vries, 1997)。
### 2.2 [[现代]]植物建筑(Baubotanik)
* **工程原理:**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提出的Baubotanik技术,利用植物的形成层(Cambium)愈合能力,将金属构件与活体树木结合。随着树木生长,构件被包裹,结构强度逐年增加(Ludwig, 2016)。
## 3. 技法细节:[[灵性森林]]的“不杀”建造法
[[灵性森林]]教义严禁铁钉入木,因此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全捆绑结构**体系。
### 3.1 选树与定基
1. **主柱选择:** 选取三至四棵呈三角形分布的成年巨树(如望天树或巨杉)作为承重主柱。
2. **环抱节点:** 使用藤条编织的“摩擦环”包裹树干,而非打孔。利用摩擦力承载横梁,允许树干随风微动而不损坏结构。
### 3.2 材料与构造
* **骨架:** 采用经过火烤硬化处理的竹子或倒伏的硬木。
* **屋顶:** 棕榈叶或树皮叠层,呈龟背状排水,并在缝隙中种植苔藓以隔热。
* **[[攀爬索]]:** 利用天然垂下的气生根(经人工编织加固)作为上下通道,部分区域设滑轮吊篮。
## 4.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编年史的“垂直聚落”
### 4.1 居住分层
* **根层(Root Layer):** 储存仓库与冥想室(靠近地气)。
* **冠层(Canopy Layer):** 日常生活区,通过[[藤索桥]]连接,形成空中的“街道”。
* **顶层(Emergent Layer):** 瞭望塔与[[祭坛]],只有[[萨满]]([[看林人]])可居住,用于观测星象(虽被假星空遮蔽)与预警。
### 4.2 灯火景观
* **生物灯笼:** [[树屋]]悬挂囊状发光真菌(Fungal Lanterns),无需燃料。夜间,森林中万点灯火悬浮,如倒置的星空,与“[[永夜星都]]”冰冷的幽火形成鲜明对比。
## 5. 参考文献
* Ludwig, F. (2016). *Baubotanik: Designing with Living Trees*. In *Rethinking Building Skins*.
* Oliver, P. (1997).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 Van Enk, G. J., & De Vries, L. (1997). *The Korowai of Irian Jay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7. 博士级学术分析:脱离地心引力的神学
[[树屋]]在[[灵性森林]]中具有深刻的神学隐喻:它代表了人类试图脱离“重力”(世俗苦难/轮回引力)的渴望,但又未像“[[浮空法域]]”那样彻底切断与大地的联系。它处于悬浮状态(Suspension),既不属于天,也不属于地。这种“中间状态”恰好对应了教派修行的目标——在轮回中保持觉知,在尘世中保持轻盈。对于[[天龙山]]战乱中的难民而言,爬上[[树屋]]不仅是物理上的安全,更是心理上从混乱地表秩序向神圣树冠秩序的飞升。
## 6. 知识库链接
* [[灵性森林]]
* [[藤索桥]]
* [[活树根桥]]
* [[看林人]]
* [[生物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