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教]] (Bon): 藏地原始[[萨满]]传统与[[灵性森林]]的神学基石

## 1. 概述
[[苯教]](Bon)是西藏[[佛教传入]]之前就已存在的本土宗教传统。它并非单一的体系,而是包含了[[泛灵论]]、巫术、占卜以及后期高度系统化的教义。作为“[[灵性森林]]”的宗教原型,[[苯教]]提供了关于宇宙结构(三界)、灵魂观念(Bla)以及与自然神灵互动(祭祀山神)的核心逻辑。本研究将整合“[[西藏远古苯教]]”与“[[藏地苯教]]”的历史脉络,解析其在幻想设定中的演变。
## 2. 历史与宗教学调研
### 2.1 发展阶段
* **笃苯(Dol-Bon):** 远古时期的原始[[苯教]],主要涉及丧葬仪式、牺牲祭祀(红供)以及驱鬼治病。这是[[灵性森林]]“血祭”与“[[万物有灵]]”设定的源头。
* **雍仲[[苯教]](Yungdrung Bon):** 由[[辛饶米保]](Shenrab Miwo)改革创立,反对血祭,主张用糌粑和泥塑(朵玛)代替活祭,建立了类似[[佛教]]的严密教义体系(Kværne, 1995)。
### 2.2 核心世界观
* **三界宇宙:** 天界(lha)、人界/地界(mi/sa)、地下界(klu/naga)。
* **神灵体系:**
* **赞(Tsen):** 居住在岩石和空气中的红色妖灵,性情暴躁。
* **鲁(Lu):** 居住在水域和地下的蛇形神灵(对应那迦),掌管财富与水源。
* **年(Nyen):** 居住在山林树木中的地祇,是生态秩序的维护者。
## 3. 幻想元素结合:[[天龙山]]编年史的“古老盟约”
### 3.1 教派定位
在[[天龙山]]编年史中,[[苯教]]并非作为现实宗教出现,而是化身为“古老的森林之道”。
* **守护者:** [[灵性森林]]的祭司被称为“苯波”(Bonpo),他们不修来世,只修今生与自然的和谐。
* **对抗[[佛教]]:** 故事背景设定在“[[会昌灭佛]]”之后,大量流亡僧人进入森林。[[苯教]]作为“地主”,与外来的[[佛教]]既有冲突(争夺圣地)又有融合(形成混合教派),这映射了真实历史上的佛苯之争。
### 3.2 仪式魔法
* **招魂(La-gug):** 当战士受到惊吓失魂(PTSD)时,[[苯教]]巫师通过绿松石和羊毛线进行招魂仪式,将其散失在森林中的[[灵魂碎片]]召回。
* **四门仪轨:** 设置东、南、西、北四方[[祭坛]],通过献祭特定颜色的布匹与草药,以此平衡森林的元素能量,防止“永夜”侵蚀。
## 4. 参考文献
* Kværne, P. (1995). *The Bon Religion of Tibet: The Iconography of a Living Tradition*. Serindia Publications.
* Snellgrove, D. L. (1967). *The Nine Ways of B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ein, R. A. (1972). *Tibetan Civil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6. 博士级学术分析:被压抑的本土性
[[苯教]]在历史上长期被主流[[佛教]]叙事边缘化,被描述为“黑暗的巫术”。然而,[[现代]]学术界(如Kværne, Tucci)重新评估了[[苯教]]的价值,认为它保存了[[藏族]]最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灵性森林]]的叙事中,[[苯教]]象征着“被压抑的本土性”(Repressed Indigeneity)。它代表了土地本身的记忆与愤怒。当圣寿法苑的[[佛教]]徒试图用抽象的教义([[空性]])来解释世界时,[[苯教]]徒直接用泥土、鲜血与树根来丈量世界。这种对比赋予了[[灵性森林]]一种粗粝、原始且不可动摇的真实感。
## 5. 知识库链接
* [[灵性森林]]
* [[辛饶米保]]
* [[萨满图腾]]
* [[玛尼石堆]]
* [[圣树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