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龙山地区的宗教历史演变
天龙山位于太原市西南约 36 公里处,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的热土**。南北朝至唐代,该地区**[[佛教]]**盛行,留下著名的**[[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群]]**。与此同时,**[[道教]]**在当地也有发展,元代更是在附近的**龙山**开凿了大型**道教石窟**。此外,**[[祆教 (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来自西域的宗教在唐代曾一度传播到此地区,对本地宗教文化产生了影响。以下分别介绍佛教、道教及西域宗教在天龙山及周边的发展概况。
### 佛教的传播与兴衰
佛教自汉魏之际传入**[[并州]]**(今山西)地区,至**北朝**时期大为兴盛。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北朝后期的**[[东魏]]**至**[[北齐]]**年间。北齐**[[北齐文宣帝|文宣帝]]**、**高洋**等人在天龙山营造佛寺石窟,此后**隋**、**[[唐]]**各朝也延续了在此造像的传统。天龙山石窟现存主要洞窟**21 座**,分布于山腰东西两侧,雕刻佛像**1500 余尊**,内容涵盖北齐、隋、唐各代风格,反映出各朝代佛教艺术的演变。其中**隋开皇四年**([[584年|584 年]])造**[[第8窟|第 8 窟]]**立碑记载了当时的造窟盛况,唐代开凿的洞窟最多,达到**十五座**。*可见唐朝时期当地佛教尤为繁荣*。
唐代官方虽崇道教,但佛教在民间和社会各阶层广为传播。**武则天**时期更是提倡佛法,佛教地位提升。**[[晋阳]]**(太原古称)一带除了石窟造像外,还兴建了众多佛寺和寺院,成为佛教徒修行的胜地。不过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会昌年间]]**([[845年|845 年]])的**[[灭佛运动]]**也波及此地,当时大量佛寺被毁,僧侣还俗,佛教一度衰落。之后佛教于**[[五代]]**、**[[北宋]]**在太原地区有所恢复,例如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政权(太原为都)曾重修天龙山寺院并铸造大佛像。明清时期,**[[晋祠]]**等地的寺庙香火延续,佛教成为民众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20 世纪初西方和日本收藏家对天龙山石窟造像的盗运给当地佛教文化遗产造成巨大损失。1920 年代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在天龙山大规模盗凿佛像,导致大部分佛首被盗往海外。直至近年,中国政府努力追索文物,2020 年从日本成功追回了一尊**[[唐代佛首|天龙山唐代佛首]]**。*这些事件凸显出天龙山佛教艺术的珍贵价值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 道教在本地的发展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天龙山周边也有深厚历史渊源。唐代**[[李唐皇室]]**推崇道教,尊**[[老子 (李耳)|老子李耳]]**为祖先,在各地广建**[[玄元庙]]**,道教一度与佛教并行。太原地区自古即有道士隐修的传统,*晋阳西山一带被视为道教清修的理想之地*。隋唐时期,这里出现了一些道观和道教信徒活动的踪迹。
道教在当地最突出的遗迹当属元代所建的**龙山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龙山**山巅,距天龙山不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群。龙山石窟始凿于蒙古**[[元太宗六年]]**([[1234年|1234 年]])前后,由全真教高道**[[宋德芳 (披云子)]]**主持修建。石窟内雕有道教神仙真人像**66 尊**,包括**[[三清]]**、**[[王重阳]]**、**[[丘处机]]**等,**[[全真教|全真派]]**道教教义在造像中有所体现。这些石雕风格质朴庄重、衣饰简洁,*与佛教石窟造像迥然不同*,是研究道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龙山石窟的存在表明元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支持——蒙古皇帝尊奉丘处机为国师,因而太原地区兴建了这批石窟和相关道观。今天,龙山石窟与天龙山石窟遥相呼应,*一个代表道教文化,一个代表佛教艺术,成为山西宗教遗产的双璧*。
### 西域宗教的传入影响
*由于太原地处中原内陆,西域外来宗教并非大规模传播于民间,但在特定历史时期也曾留下足迹*。隋唐时期,通过中亚**[[粟特人]]**和**[[回纥 (回鹘)|回纥(回鹘)]]**人的活动,**[[祆教 (拜火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这“**[[三夷教|三夷教]]**”一度传入此地区。
首先,**[[祆教 (拜火教)|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在北朝至隋唐间由中亚粟特移民带入中原。太原发掘的隋代**[[虞弘墓]]**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墓主人**[[虞弘]]**来自中亚粟特“小国”,信奉祆教,其石棺浮雕上刻有**[[圣火祭坛|祆教圣火祭坛]]**的形象。虞弘于 592 年葬于晋阳,其**汉白玉石椁**浮雕遍布波斯风格纹饰,莲座上的火焰纹正是拜火教崇拜火神的场景。此外,太原北齐**[[北齐徐显秀墓]]**、隋代**娄睿墓**等考古发现也有拜火教元素。这些发现表明,北朝至隋唐时不少粟特人定居并州地区,他们建有**[[祆祠]]**,从事拜火教礼拜,*使祆教的圣火一度在晋阳燃烧*。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845 年]])下诏取缔祆教,强令包括祆教在内的“三夷教”徒众 3000 余人一律还俗。此后祆教在中原走向衰微,但其文化影响依然留存在墓葬艺术等遗迹中。
其次,**[[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于唐**[[唐贞观年间|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教堂,被称为“**[[大秦寺|大秦寺]]**”。在太原府等地方,景教也曾有传播。史载唐太宗准许在京师修建景教教堂,此后景教教徒利用佛教概念译经传教。景教的传布虽主要集中于两京,但在太原等地或有少量教徒活动。845 年**会昌灭佛**时,唐廷同样取缔了景教,勒令“[[大秦(景教)僧|大秦(景教)僧]]”还俗。*因缺乏本地化基础,景教在中原的流行寿命较短,对太原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最后,**[[摩尼教]]**在唐代藉由**[[回纥 (回鹘)|回纥人]]**势力进入并州地区。**[[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派兵援唐有功,唐廷对回纥人给予厚待。大历二年([[767年|767 年]]),长安曾为摩尼教建**[[大云光明寺]]**。此后据史料记载,唐德宗贞元三年([[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年]])回纥使节请求在洛阳、太原等地设置**[[摩尼寺]]三所**。到了贞元末年,太原府确已建立了摩尼教寺院。摩尼教在太原的传播是借助回纥的支持,当地教徒主要是粟特裔和回纥商人。*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回纥汗国衰落,唐武宗时期摩尼教首先受到冲击,较祆教、景教更早被查禁。会昌年间摩尼教寺产在洛阳被没收,太原的摩尼寺想必也未能幸免。此后摩尼教转入民间秘密流传,明清时期演化为民间**[[明教]]**、**[[白莲教]]**的一支,对民间信仰有所影响。
综上,天龙山及太原地区的宗教格局以佛教、道教为主,两教并行互补;同时在唐代短暂出现过西域宗教的身影。*这些外来宗教虽未在本地扎根长久,但通过粟特艺术、碑刻文献等为并州地区留下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印记*。
### 小众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发展及文化遗产
天龙山周边地区除了主流的佛教、道教外,也孕育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小众宗教传统。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日常信仰活动,如各种**庙会**、**祭祀**和**民俗仪式**,构成了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首先,**地方性民间信仰**在太原一带源远流长。位于太原西南的**[[晋祠]]**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晋祠始建于北宋,名义上奉祀周成王之子**[[唐叔虞]]**,*但实际民间香火最盛的是祠内的水神*——**[[晋水圣母]]**。晋祠**[[圣母殿]]**供奉的“**[[显灵昭济圣母|显灵昭济圣母]]**”被当地百姓视为掌管泉水的水母娘娘,即**晋水之神**。据传说,圣母本为一位名叫**柳氏**的女子,为拯救村庄献身化作水神,镇住喷涌洪水。由于太原平原农业灌溉对汾河水系高度依赖,自宋代以来水神信仰日益受民众重视。圣母殿规模宏大、香火鼎盛,**远胜过官方正祀的唐叔虞庙**,*可见民间奉水神已成主流*。这一现象体现了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合流的特点:圣母在官方被解释为叔虞之母**邑姜**,但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是慈悲护佑的水神。晋祠圣母信仰及其建筑群(**难老泉**、圣母殿、**水母楼**等)如今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既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水崇拜传统,也折射出中国民间信仰中“**祖灵崇拜**”与“**自然崇拜**”融合的典型案例。
其次,山西是武圣**[[关公 (关羽)|关公(关羽)]]**的故里,**关公崇拜**在太原及整个晋中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占有特殊地位。**[[解州]]**(今运城)是关羽家乡,建有始于隋代的**[[解州关帝庙]]**,全国各地关帝庙皆奉此为祖庭。在山西,“*山东文圣人,山西武圣人*”的说法广为流传。几乎村村都有供奉关羽的庙宇,当地俗称“**[[老爷庙|老爷庙]]**”。关羽以**忠义**闻名,被历代朝廷褒封为武圣,民间视其为护佑平安和商旅之神。太原附近也有不少关帝庙遗存,如阳泉林里村的**[[关王庙]]**始建于北宋,明清屡有修葺。香火延绵至今,每年农历关公诞辰日,民众隆重祭拜,形成独特的**关公信俗**。这一信仰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在民间的产物:儒家的忠义精神、道教的神仙崇拜和佛教的护法神观念在关公身上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乡土社会共同的精神偶像*。
再次,太原地区还有许多**职业神与地域神**的信仰。民谚说“*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窑有窑神*”,各行各业都有守护神。太原古县城内就保留着一座**[[窑神庙]]**,供奉掌管陶瓷烧造的**[[窑神]]**,以祈求窑工生产平安顺利。类似地,**[[城隍庙]]**、**[[土地庙]]**遍布城乡,是传统“护佑一方”的地方保护神信仰。在太原城内的城隍庙里,百姓定期祭拜**城隍爷**,祈求地方安宁、风调雨顺。土地祠则扎根于乡村社区,每逢年节祭祀**土地公公婆婆**,寄托五谷丰登的愿望。这些草根神祇信仰虽“小众”,*却深入寻常百姓生活*,体现出中国乡土社会敬天畏地、感恩自然的朴素观念,也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历史上兴起于民间的若干**宗教结社**和**秘密教派**也曾在山西活动。元末明初,**白莲教**等民间宗教思潮波及晋中一带,部分信徒打出**弥勒佛降世**的旗号发动起义。清代以后,**罗教**、**八卦教**、**义和团**等秘密结社在山西也有传播,其中不少带有宗教色彩和反抗压迫的双重性质。不过这些民间教派往往被朝廷镇压,其活动多隐秘散漫,未在天龙山周边留下固定遗迹。倒是民间习俗中的**佛道融合现象**十分明显。例如庙会上既诵经拜佛也请道士作法,“*观音菩萨”和“玉皇大帝”在乡民心中并不冲突*。这种信仰生态反映出当地百姓对不同宗教教义兼收并蓄,以满足现实生活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总的来看,天龙山及太原周边的民间信仰和小众宗教是官方主流宗教文化的补充和延伸。无论是晋祠圣母、关公,还是城隍、土地,都寄寓了百姓祈福禳灾的朴素愿望。这些丰富多彩的信仰活动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并通过庙宇建筑、石刻碑铭、节庆庙会等形式传承至今,构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宗教历史总结
|**宗教类别**|**关键时期**|**主要遗迹 / 代表**|
|---|---|---|
|佛教|北朝至唐代|天龙山石窟|
|道教|元代 (全真教)|龙山道教石窟|
|祆教|北朝至隋唐|虞弘墓 (粟特人)|
|景教|唐代|大秦寺 (传播有限)|
|摩尼教|唐代|摩尼寺 (回纥支持)|
|民间信仰|宋代至今|晋祠圣母 (水神)|
|民间信仰|明清至今|关公崇拜 (老爷庙)|
---
## 天龙山影像资料库 (Image Gallery)
> *为辅助学术研究,以下精选了各大博物馆及高校数据库的无水印高清影像资源链接。*
### 数字复原与全景
* **芝加哥大学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 (University of Chicago)**
* [天龙山石窟数字全景](https://tls.uchicago.edu/)
* [各洞窟3D扫描与复原模型](https://tls.uchicago.edu/content/caves)
* **国家文物局**
* [天龙山石窟数字回归特展](http://www.ncha.gov.cn/)
### 代表性造像
* **第8窟 (隋代中心柱窟)**
* [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2020年回归国宝)](http://www.chnmuseum.cn/) -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 **第14窟 (唐代)**
* [流失海外的唐代佛首 (Head of Buddha)](https://www.thewadsworth.org/collection/search/?keywords=Tianlongshan) - *来源:Wadsworth Atheneum Museum of Art*
* **漫山阁与第9窟**
* [第9窟弥勒大佛历史照片](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8/Tianlongshan_Cave_9.jpg) - *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喜龙仁摄, 1920s)*
---
## 天龙山地区的历史军事势力与战争风云
天龙山所在的**晋阳-太原**地区,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历史上,这里多次成为**军政重镇**,见证了重要的战争和政权更迭。从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到唐初起兵、五代纷争,再到近代军阀割据、抗日烽火,*天龙山及其周边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动荡密切交织*。下面按时间顺序梳理本地区主要的军事势力和战争事件。
### 战国分晋与秦汉时期
春秋末期,晋阳(今太原西南)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晋阳之战]]**。周贞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 [[公元前455-453年|455-453 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瑶]]**围攻**[[赵氏]]**据守的晋阳城,**韩氏**、**魏氏**起初与智伯联合,后临阵倒戈助赵氏。据史载,**[[赵襄子]]**据晋阳坚守一年有余,最后在地下挖渠引**汾河水灌城**,淹没智伯军营。*智伯兵败被杀,智氏家族灭亡*,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国领地。这场晋阳保卫战以赵氏大捷告终,成为“**[[三家分晋]]**”的开端。晋阳之战不仅奠定了**战国七雄**格局的基础,也展现了晋阳城易守难攻的战略地位。此后赵国据有晋阳,经营晋北,对抗强邻秦国。战国末期赵国虽为秦所灭,但晋阳城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前 221 年)方才完全纳入秦帝国版图。
两汉时期,**[[太原郡]]**是中原王朝在北疆的重要防区之一。西汉时,汉武帝曾北逐**[[匈奴]]**,设置九原郡等防线,太原一带为内地腹心较少战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太原郡太守**[[张燕]]**等拥兵自重,但最终归顺**[[曹魏]]**。魏晋时期,晋阳/太原是**[[司马氏]]**封地之一。西晋末年(4 世纪初),匈奴贵族**[[刘渊]]**在离石起兵,建立汉赵政权,定都平阳(今临汾),并一度攻取晋阳等地。此后“**[[五胡乱华]]**”中,**[[后赵]]**、**[[前燕]]**、**[[前秦]]**等政权相继占领山西,晋阳城多次易手,成为十六国纷争的焦点之一。
### 北朝隋唐:晋阳重镇与唐晋之变
进入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太原设并州,晋阳逐渐发展为北方重镇。**东魏/北齐**时期,晋阳被定为**别都**(陪都),北齐多位皇帝曾驻跸于此,修建**[[晋阳宫]]**,加强对北疆柔然、**[[突厥]]**的防御。北齐末年(577 年),北周攻灭北齐,*据说晋阳城遭放火焚毁(史传北周大将宇文邕火烧晋阳)*。隋代重建晋阳城,并在此设太原郡总管府,作为拱卫首都长安的屏障和抗击突厥南侵的前哨。隋炀帝时更扩建晋阳宫,储备大量军械,为平定突厥和镇压隋末民变做好准备。
唐高祖**[[李渊]]**正是利用了晋阳的地利,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617 年]])在太原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当时李渊任**太原留守**,乘全国农民起义和隋末大乱之机,在晋阳誓师,率军南下关中。他联络当地豪强和突厥可汗作为外援,自称大将军,拥兵三万,自太原出发攻克长安,迎隋恭帝为傀儡。次年李渊称帝建唐,定都长安。*可以说,“得太原者得天下”,李渊父子正是凭借晋阳起兵迈出了建立大唐帝国的第一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对晋阳也十分重视,曾多次北巡太原,赦免突厥降部安置于此,使太原成为安置边民和备御突厥的重要基地。
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755 年),虽主战场在河北河南,但山西也牵涉其中。叛军攻陷洛阳长安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在**[[河东]]**组织反攻。*太原城一直由唐臣坚守,没有落入安禄山部将之手*,成为唐廷在北方的重要依托。乱平后,唐廷为防备外族,再次以太原为中心设置**[[河东节度使]]**,辖治今山西地区,重兵驻扎,负责防御北方游牧势力如**[[回纥 (回鹘)|回纥]]**、沙陀等。晚唐时期,沙陀突厥人首领**[[李克用]]**崛起于河东,他就是河东节度使驻太原的代表。李克用(沙陀族,赐姓李)于 882 年奉诏率军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封**[[晋王]]**。此后李克用盘踞**[[河东]]**,与中原军阀李瓒(朱温)长期对峙。
### 五代十国:晋阳称雄与北汉余绪
唐朝灭亡后,李克用继续拥兵自重,不承认**[[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在太原奉唐昭宗年号以示正统。晋阳成为沙陀政权据守的基地。李克用多次出兵与后梁争夺中原,因连年苦战积劳成疾,于 908 年在晋阳病逝,其子**[[李存勖]]**(李存勗)继承晋王之位。李存勖延续父志,凭借太原根据地培养的精锐“沙陀骑兵”,南下灭后梁,于 923 年建立**[[后唐]]**政权,定都洛阳。李克用被后唐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由此,晋阳李氏完成了“燕云起兵、问鼎中原”的壮举,河东集团一度掌握天下。
然而,后唐内乱不断,934 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原李存勖女婿)据晋阳叛乱,自立为帝,史称晋高祖。石敬瑭为了对抗后唐中央,向北方强邻**[[契丹]]**求援,*不惜“[[拜父称臣|拜父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在契丹大军助战下,石敬瑭攻克洛阳,建立**[[后晋]]**政权(936 年),其发迹地仍是在太原。此举使契丹势力南侵,幽云十六州(包括今天晋北雁门关以北的州县)尽入**[[辽国]]**之手。契丹主**[[耶律德光]]**趁机南下中原干预后晋朝政,并于 946 年攻陷晋阳焚毁全城。后晋灭亡后,李克用义子**[[刘知远]]**在太原重整河东军,于 947 年建立**[[后汉]]**。但后汉仅三年即为**[[后周]]**郭威所灭。其残部(刘知远弟**[[刘崇]]**)退守太原,建立**[[北汉]]**政权(951 年),企图凭借辽国支援与后周、宋王朝抗衡。
北汉据有太原及山西北部,成为十国之一,*政权虽小但凭险固守达二十八年之久*(951-979 年)。北汉君主**[[刘钧]]**、**[[刘继元]]**父子倚仗辽朝军事援助,多次击退后周与宋初的进攻。**[[北宋]]**太祖、太宗时期曾三伐太原,均一度受挫于城坚援强。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心彻底解决北汉,亲率大军围攻太原。辽国派兵增援北汉,在山西境内与宋军发生多次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撤退。宋军遂对孤城太原发起总攻。979 年 6 月,北汉末帝刘继元在粮尽援绝的绝境下开城投降,北汉灭亡。*这标志着自安史之乱以来河东割据局面的终结,也宣告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太原作为北汉都城在长期战火中饱经摧残,宋廷入主后实行高压统治,拆除太原外城,迁徙豪强,以防再乱。
### 元明清与近代:边疆安抚与军阀混战
宋元之交,太原几度易手。金代时(12 世纪),**[[女真族 (完颜氏)]]**崛起,1125 年灭辽后夺取北宋燕云地区,太原亦于 1127 年陷落金朝版图。**[[蒙古]]**兴起后,多次南侵金国。太原于 1213 年被**[[成吉思汗]]**攻占,此后属蒙古统治。**[[元代]]**建立后,山西隶属腹里,社会相对安定。元顺帝末年**[[红巾军起义]]**波及山西,太原一度为起义军李武军所据,直至明初方平定。明清两朝,太原作为内地府城,很少成为大战主战场,军事地位一度淡化。但**[[晋商]]**崛起后,清代山西多出练勇参加镇压捻军、太平军等内乱,这些属全国性战事,当地未受严重破坏。
进入近代,清末民初的**[[军阀割据]]**使山西再度成为独立的势力范围。1911 年**[[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人在太原发动起义,建立山西都督府。此后**[[阎锡山]]**脱颖而出,长期主政山西,被称为“**[[山西王|山西王]]**”。阎锡山自 1912 年起任山西都督,整军经武,形成了**[[晋系军阀]]**集团。**[[北洋政府]]**时期,阎锡山表面服从中央,实际割据自守,利用山西的地理封闭和经济自治,*牢牢控制着全省军政达 38 年之久*。他既拥戴过**[[袁世凯]]**称帝,又周旋于**[[直奉两系]]**军阀之间,善于审时度势保全地盘。**[[北伐战争]]**中(1927 年),阎氏晋军起初抗拒,后倒戈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保存实力。此后 1928 年东北易帜后,阎锡山名义上拥护**[[南京国民政府]]**,但仍坐拥晋绥军数十万,成为蒋介石眼中桀骜难驯的地方势力之一。
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联合**[[冯玉祥]]**等反蒋,发动政变。战事延烧至晋南,虽阎军一度攻入河南,但最终败于蒋介石中央军的反攻,阎锡山被迫下野避居大连。然而不久“**[[“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局势突变,1931 年底蒋介石又启用阎锡山出任北平军分会主席。*阎氏卷土重来*,重掌山西军政,并暗中发展民众武装“**[[牺牲救国同盟会]]**”等,为抗战做准备。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首当其冲。日军视太原为华北要地,1937 年 9 月发动全面进攻,史称**[[太原会战]]**。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晋军主力联合中央军、**[[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八路军]]**)共同抗敌。在**[[平型关战役]]**,八路军 115 师首战告捷歼灭日军一个旅团;接着**[[忻口会战]]**中,**[[卫立煌]]**指挥国军奋力阻击;但终因敌我装备悬殊,防线被日军突破。11 月初日军围攻太原城,阎锡山率残部撤出,太原于 [[1937年11月8日|1937 年 11 月 8 日]]**沦陷**。此后整个山西陷入日占期,日军扶植傀儡政权,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八路军在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沉重打击日军伪军。山西军民在八年抗战中付出巨大牺牲,太原等城市多次遭遇战火轰炸。直到 1945 年日本投降时,日军在太原地区仍有重兵盘踞,后向国民党第二战区部队投降。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依仗**[[蒋介石]]**支持重返太原,接收日军装备,扩充晋军,妄图恢复对山西的统治。但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控制了山西广大农村。**[[解放战争]]**中,山西成为国共两军拉锯之地。著名的**[[晋中战役]]**(1948 年)中,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率**[[华北野战军]]**各纵队在晋中平原各个歼灭阎军主力,孤立了太原。随后 1948 年 10 月开始围攻太原,史称**[[太原战役]]**。*太原城防工事坚固*,国民党守军以**[[第八兵团]]**司令**[[孙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之侄阎绍纶等为首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惨烈。经过半年围城与多次总攻,解放军于 [[1949年4月20日|1949 年 4 月 20 日]]攻破太原城防,歼敌 10 万,太原宣告解放。阎锡山在战前逃离太原,经宁夏辗转台湾,延续残生。同年年底,留守北平的晋系重要将领**[[傅作义]]**起义投诚,*标志着晋系军阀集团的彻底瓦解*。自此,山西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结束了军阀割据和战乱频仍的历史。
总的来说,天龙山及太原地区作为华北战略要地,历经古代诸侯混战、唐末五代乱局和近代民族危机的反复洗礼。每一次重要战争和政权更替,往往都在这里留下痕迹:或是一段史诗传说,或是一片废墟遗址。*这片土地的军事史,不仅折射出中国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也铸就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慷慨赴难的尚武传统*。
### 军事历史总结
|**时期**|**关键事件**|**核心势力 / 人物**|**结果 / 影响**|
|---|---|---|---|
|春秋末期|晋阳之战|智伯瑶、赵襄子|赵氏胜利,奠定“三家分晋”|
|隋末|晋阳起兵|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末五代|沙陀割据|李克用、李存勖|建立后唐|
|五代|割让燕云|石敬瑭、契丹|建立后晋,中原失去屏障|
|五代十国|北汉|刘崇、刘继元|割据太原,依附辽国|
|北宋初|宋灭北汉|宋太宗、刘继元|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
|近代|晋系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 38 年|
|抗日战争|太原会战|阎锡山、卫立煌、八路军|太原沦陷,进入日占期|
|解放战争|太原战役|解放军、阎锡山|晋系军阀覆灭|
---
## 天龙山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与故事
历史的舞台上,天龙山及其周边地区涌现出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中有开国帝王、割据雄主,也有高僧大德、文人雅士。以下选取几位与此地区渊源深厚的重要人物,介绍其事迹和传奇故事。
### 唐高祖李渊与晋阳起兵
**[[李渊]]**(566-635 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而太原正是他创立唐朝的起点。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隋末担任太原留守。在隋炀帝第三次征高丽导致国内大乱之际,李渊于 [[617年|617 年]]七月在晋阳(太原)誓师起兵。*传说李渊最初犹豫不决,二子李世民等夜绑监军王威、高君雅于[[晋阳宫]],逼迫李渊起兵反隋*。李渊遂以“勤王清君侧”为名聚兵三万于晋阳,沿汾河谷地南下长安。途中他收买突厥援军为后盾,又在**[[霍邑之战]]**击败隋将**[[宋老生]]**,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李渊占领长安,拥立隋幼主**[[隋恭帝 (杨侑)|杨侑]]**,掌握西京政权。次年(618 年)李渊逼杨侑禅让,正式称帝,建立唐朝。由于李渊在太原起兵之举改变了隋末乱世格局,后世将其比作汉高祖起兵丰沛,称此事为“**[[晋阳起兵]]**”,认为是“*迈向大唐盛世的第一步*”。李渊称帝后,对晋阳甚为感念,曾封太原为北京(陪都)但未实际设立。李渊的晋阳故事充分体现了太原在中国历史上的“龙兴”意味——*几次朝代革新的关键节点,总与此地密不可分*。
### 五代晋王李克用及其子孙
**[[李克用]]**(856-908 年),沙陀族军事家,是唐末五代时期盘踞太原的传奇人物。他 14 岁即随父平乱,因右目失明人称“**[[独眼龙|独眼龙]]**”,骁勇善战。882 年**[[黄巢起义]]**攻陷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李克用奉诏率沙陀骑兵入关中勤王,大败黄巢军,唐朝廷拜其为**[[河东节度使]]**,镇守晋阳,封**[[晋王]]**。此后李克用坐拥**[[河东]]**,根据地富庶兵强,与据汴梁的魏博军阀**[[朱温]]**展开长达 20 年的争霸,被称为“**[[朱李争霸|朱李争霸]]**”。两军屡次大战于中原,互有胜负。李克用一度攻入中都洛阳,但终因内部猜忌未能灭梁。*不料天不假年*,907 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李克用厉兵秣马准备兴师讨伐,不久却因积劳病逝于晋阳晋王府,年仅 52 岁。临终前,他将象征复仇的三支神箭分赠义子**[[李嗣源]]**、养子**[[李存勖]]**等,嘱托他们“看见朱温,射他三箭”,表达了统一天下的遗志。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位。他承父遗志,于 923 年率军攻灭后梁,建立**[[后唐]]**,追谥李克用为“武皇帝”,太原旧部被视为后唐开国功臣。李存勖即**[[后唐庄宗]]**,因耽于戏乐于 926 年被杀,后唐传国数年。其义弟李嗣源即位(明宗),政局不稳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崛起叛变,沙陀李氏政权遂告终结。李克用作为五代乱世的枭雄,其雄据河东、射箭报仇等故事在史籍和小说中流传,*使晋阳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 虞弘与中西文化交流
**[[虞弘]]**(?-592 年)并非帝王将相,*却是一位连接西域与中原的特殊人物*。虞弘字莫潘,出生于中亚**[[粟特人|粟特]]**地区“**[[鱼国]]**”,少年时游历西域诸国,曾出使**[[柔然可汗]]**、**[[波斯萨珊王朝]]**、**[[吐谷浑]]**等地。后他投奔北齐政权,担任专管西域侨民的**[[萨保府]]**长官(“**[[萨保]]**”即粟特商队首领的官职)。虞弘仕途历经北齐、北周,入隋官至仪同三司,居于晋阳一带。临终嘱咐以本乡礼仪安葬。**[[虞弘墓]]**1999 年发掘于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墓志确切纪年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592 年]])。墓中出土一座汉白玉石椁,通体雕刻精美浅浮雕五十余幅,描绘了浓郁波斯风情的狩猎、宴饮、舞乐、旅途场景。石椁底座中央雕有**[[圣火祭坛|祆教拜火祭坛]]**,四周火焰纹饰环绕,昭示虞弘笃信**[[琐罗亚斯德教]]**(祆教)。*这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有准确纪年的西域人墓葬*,印证了 6 世纪晋阳已聚居有大量粟特侨民及家眷,他们在政治、经贸和宗教上融入当地社会。虞弘墓的惊世出土让学界大为振奋,被评为**20 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通过虞弘的生平和墓葬,我们得以一窥丝绸之路时代中西文明交流的珍贵画卷:他既效力中国朝廷,又坚守本族信仰和习俗,*其身后留下的石椁艺术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 阎锡山与近代山西
**[[阎锡山]]**(1883-1960 年)是 20 世纪上半叶山西的主宰者。阎锡山出身山西五台县,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年仅 28 岁便在 1912 年出任山西都督。此后他通过编练新军、发展实业和推行新政,在内忧外患中苦心经营山西,形成独立的**[[晋系军阀]]**势力。阎锡山治下的山西一度称“**[[模范省|模范省]]**”,社会秩序较稳,教育工业有所发展,被誉为“**[[山西王|山西王]]**”。然而阎氏为人保守狡黠,*在国家大事上骑墙观望,声名毁誉参半*。1930 年阎与蒋介石决裂发动**[[中原大战]]**失败,被迫下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他东山再起,**[[抗日战争]]**时期留守太原直至城陷。抗战期间阎消极抗日,积极保存实力,与八路军若即若离。1945 年日本投降,阎乘美械装备重掌山西,于太原死守不降。**[[解放战争]]**末期太原被围,他拒绝起义,最终亲手葬送晋系基业。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化装逃跑*,经西安赴南京,后辗转台湾,终老异乡。阎锡山在山西执政近四十年,他的人生几乎就是近代山西的一个缩影:既有振兴一方的雄心壮举,也有因循守旧的局限保守。他创建的“阎锡山兵工厂”、"阎锡山兵农合一屯垦制"等措施,以及他在抗战中的表现,一直为史家所评说。无论评价如何,*阎锡山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刻在山西近代史册中*。
### 艺术高僧与文人墨客
天龙山及太原周边也孕育出一些在宗教文化方面卓有建树的人物。例如,唐代高僧**[[道宣]]**曾云游晋阳,在天龙山一带结庐静修,留下佛法弘扬的足迹。五代时僧人**[[昙曜]]**主持开凿山西各大石窟(如云冈石窟的开拓者),可能与天龙山造像也有渊源。元代全真道高道**[[宋德芳 (披云子)|宋德芳]]**,作为丘处机弟子在太原创建龙山道教石窟,使这一地区成为道教圣地之一。明末清初,山西出现一位大学者**[[傅山 (傅青主)|傅山]]**(字青主),太原人,他精通儒释道医,兼擅书画诗文。*傅山曾隐居天龙山麓著书炼丹*,以反清复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名重一时。其传世碑刻墨宝如《**[[《大寿宫碑》|大寿宫碑]]**》等遍布太原周边。傅山的传奇事迹为天龙山增添了人文底蕴。
此外,历代不少文人骚客游历天龙山和晋祠,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北宋名臣**[[韩琦]]**赴并州上任时,写下《晋祠》诗感叹圣母殿香火之盛。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亦有《晋祠》诗和记文,描述圣母祠庙“名实久紊”的现象。明清时期,更有大量碑刻记载晋祠与天龙山寺观的修缮。比如明代学者李维桢、清代乾隆帝分别为晋祠撰文题咏,道出唐叔虞祠与水母祠的兴衰。民国以来,郁达夫、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也曾造访晋祠、天龙山,发表散文诗作以抒情怀。这些文艺作品丰富了天龙山历史人物的画廊,*使我们透过文字也能领略到古晋阳山川胜迹与人文灵气*。
### 重要人物总结
|**人物**|**身份 / 时代**|**主要事迹**|
|---|---|---|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617 年于晋阳起兵,建立唐朝|
|**[[李克用]]**|唐末五代晋王|沙陀族,镇守晋阳,为后唐奠基|
|**[[虞弘]]**|隋代粟特人|祆教徒,虞弘墓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阎锡山]]**|近代晋系军阀|统治山西近四十年|
|**[[宋德芳 (披云子)|宋德芳]]**|元代全真教高道|主持修建龙山道教石窟|
|**[[傅山 (傅青主)|傅山]]**|明末清初学者|隐居天龙山麓,精通儒释道医|
---
## 邻近民族和政权对天龙山地区的影响
天龙山及晋阳地区的历史,不仅由本土政权塑造,也深受周边民族政权的影响。*其地理位置介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接壤带*,历史上曾多次作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前线。以下简要概述**突厥**、**吐蕃**、**契丹**等邻近民族政权对这一地区文化与政治格局的影响。
### 突厥与沙陀:草原势力南下与融入
**[[突厥]]**是 6-8 世纪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帝国**,对晋阳地区影响深远。隋末唐初,李渊起兵时就与**[[东突厥]]**结盟,以获取后顾支持。晋阳起兵前,李渊暗中向突厥称臣,请求出兵策应;在他进军关中时,突厥军果然佯攻长城为其声援。唐建国后,*李渊食言不献突厥所求财物*,突厥始以数万骑兵犯太原报复。李渊令**开城示弱**,引突厥骑兵入谷,然后伏兵截其归路,夺其马群,使突厥无功而返。此计保全了太原安全。**[[李世民|唐太宗]]**时又于贞观四年(630 年)遣**[[李靖]]**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俘颉利献于晋阳城下,以雪当年之耻*。这表明唐初晋阳作为边防重镇,一直直接面对突厥的威胁与侵扰。经过唐太宗的打击,东突厥势力暂退,但其后西突厥、后突厥又先后兴起。武周时期,突厥曾联兵**[[契丹]]**入寇幽州,唐军屡调河东军北上迎击,可见晋阳兵马在对突厥作战中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后来在太原建立的沙陀李氏政权,其民族渊源就与突厥有密切关系。**[[沙陀]]**本是西突厥别部,原居今新疆一带,因英勇善战,被唐朝招募内迁。沙陀族首领**[[朱邪赤心]]**(即李克用之父)曾率部助唐平定吐蕃叛乱,获赐李姓。李克用本人即深具突厥-沙陀背景,他能团结本族与汉族将士,在河东打下基业,归功于唐廷长期对突厥、回纥降部的安置和羁縻政策。沙陀人在太原立国后,又与北方草原民族维持错综关系。如李克用为对付朱温,主动与**[[契丹]]**结盟通好;**[[李存勖]]**称帝后,也仰赖契丹援兵攻破后梁都城。*可以说,沙陀政权的兴衰是北方游牧势力南下与汉地政治融合的产物*,其在晋阳的崛起标志着胡汉融合进入新的阶段。
### 吐蕃(吐钵):西陲势力东渐
**[[吐蕃 (吐钵)|吐蕃]]**(今西藏前身)在 7-9 世纪与大唐对峙,其势力一度东渐河陇。总体而言,*吐蕃对山西晋阳地区的直接影响不如突厥和契丹明显*,因为吐蕃势力主要在唐朝西部边疆(青海甘肃)活跃。但仍有一些间接关联值得一提。
首先,唐初晋阳起兵成功部分归功于稳住西线吐蕃。李渊谋反前,为免两线作战,他派遣刘文静赴西河联络**[[吐谷浑]]**(与吐蕃世仇),策动其牵制吐蕃,使吐蕃无暇东顾,这为唐军东进创造了有利环境。此外,李渊家族与吐蕃有姻亲联系:李渊曾把女儿**[[晋阳公主]]**下嫁吐谷ён可汗,与吐蕃抗衡,客观上保障了河东安全。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乱起后,吐蕃乘虚而入,占领河西陇右,*甚至于 763 年攻入长安*。唐政府一度不得不依赖回纥援助平乱。山西虽未直接遭吐蕃入侵,但因陇右防线失守,朝廷加强了**[[河东]]**防务,迁大量难民和军事物资经由太原转运内地。史载吐蕃军于 781 年攻陷灵州后,**[[河东节度使]]****[[李晟]]**也曾整军备战,以防吐蕃东犯晋北。但吐蕃兵锋未及山西就已因内乱后撤。所以吐蕃与太原的军事交集较少。
不过吐蕃文化对山西的**佛教**有潜移默化之影响。唐代高僧如**[[玄奘]]**、**[[义净]]**取经归来后,路经并州曾弘扬佛法,期间带来了西域佛学的新理念。吐蕃佛教(藏传佛教)真正进入山西是在元明以后。元朝忽必烈尊崇藏传佛教,曾封**[[八思巴]]**为国师,山西一些寺院也开始供奉藏传佛像。清朝康熙年间,驻防山西的大臣多为满蒙贵族,他们笃信喇嘛教,遂在五台山等地兴建黄庙,奉祀藏传佛教。*特别是五台山成为藏传佛教圣地*,吸引了不少蒙古、西藏僧人前来朝圣。这些都属于吐蕃(藏族)文化间接影响山西宗教生活的例证。总体而言,吐蕃对天龙山地区政治格局的直接左右有限,但通过佛教文化的传播,两地也产生了一定联系。
### 契丹与辽朝:争夺燕云与扶植北汉
**[[契丹]]**(**[[辽国|辽朝]]**)对晋阳地区的影响可以说既直接又深刻。契丹族于 907 年建立辽国后,很快成为华北新兴强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就曾南侵晋阳一带:据记载,后梁贞明四年(918 年)契丹骑兵越过长城进犯雁门关,攻至太原附近,被**[[李存勖]]**派兵击退。这是契丹与晋阳的初次交锋。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对中原影响更为显著。**[[石敬瑭]]**据太原反唐(936 年)时,向契丹求援,许以丰厚代价:不仅认耶律德光为义父,称臣称儿,还许诺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军遂大举南下助石敬瑭攻破洛阳,灭**[[后唐]]**。作为回报,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后,将燕山府(幽州,即北京)以及云州(大同)等雁门关以北州县割让给辽。这其中就包括今天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等地。*燕云地区的割让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屏障*,山西与**[[辽国]]**直接接壤,军事上极为不利。
辽朝得到燕云后,积极南拓势力范围。后晋末年,辽太宗借口保护契丹在晋阳的利益,亲率大军攻入中原。公元 946 年辽军南下直逼开封,后晋皇帝出逃潞州,晋阳留守**[[刘知远]]**在契丹压力下起兵称帝,是为**[[后汉]]**高祖。辽太宗则一度占领晋阳,*对城中大肆掳掠后纵火烧城方退*。这次报复性破坏给晋阳造成严重损失。
之后辽国采取“以夷制夷”策略,转而扶植**[[北汉]]**政权牵制中原。北汉君主刘崇、刘继恩、**[[刘继元]]**对辽称臣纳贡,辽则定期派兵增援北汉抵御宋军南征。尤其 976 年**[[赵光义|宋太宗]]**亲征太原时,**[[辽景宗]]**派大将**[[耶律斜轸]]**领精骑十万南下,在山西雁门以北与宋军展开白马岭、寰州等战斗,一度迫使宋军后撤。虽然最终宋太宗卷土重来,在 979 年灭亡北汉,但辽军干涉几乎贯穿了整个北汉与宋交战的过程。辽对晋阳城池的归属予取予夺:*北汉在太原铸币发行用的仍是辽天禄年号,可见其受辽控制之深*。太原陷落后,辽军于宋军撤走时甚至突袭太原,试图卷土重来,虽未成功但也显示辽对晋阳的觊觎。
辽朝对晋阳的文化影响也不容忽视。战乱年代,一些契丹贵族和民众曾进入山西腹地生活。太原等地保留了契丹人活动的遗迹(如契丹战俘建立的村落)。另外,辽统治燕云后,北方游牧文化和汉文化在边地融合,不少燕云遗民迁居山西,带来了契丹时期的习俗风尚。*直到今天,山西部分地区仍流传有契丹语地名和民间传说,可见辽朝统治留下的印记*。
### 其他邻近势力:女真与蒙古
除了上述三支主要邻近势力外,历史上**[[女真族 (完颜氏)|女真]]****金朝**和**[[蒙古]]****[[元代|元朝]]**对天龙山地区也有重大影响。尽管题目未列举,简要提及如下:
金灭北宋后,于 1127 年占领太原,全晋归金版图。金人对太原城进行改造,设置晋阳府,严控汉人军备。金末蒙古崛起,**[[成吉思汗]]**曾于 1211 年攻占晋阳,此后山西为蒙古所据。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改太原为**[[并州路]]**,推行**[[行省制]]**。蒙古的征服虽带来破坏,*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宗教传播*(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随蒙古人进入中原,各地出现**[[色目人]]**定居)。元末群雄逐鹿,山西相对平稳,明初**[[大移民]]**填充了元末人口损失。
综上,天龙山及周边的历史深受周边民族政权的作用:*北方草原民族往往在中原王朝强盛时以朝贡联盟形式出现,在中原衰微时则长驱直入南下割据*。这些互动塑造了晋阳地区多元文化的格局。一方面,军事上的冲突融合造就了**胡汉杂处**的局面,例如沙陀建立政权、契丹势力渗透等;另一方面,宗教和习俗层面的交流更为深远,如粟特祆教、藏传佛教、蒙古萨满等元素的引入。可以说,天龙山地区历史是一部**中原与四夷互动的缩影**,从中折射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演变和融合趋势。
### 邻近势力影响总结
|**民族 / 政权**|**关键时期**|**影响方式**|
|---|---|---|
|突厥|隋末唐初|军事威胁;李渊起兵时的盟友与对手|
|沙陀 (突厥别部)|唐末五代|融入并建立政权 (李克用)|
|吐蕃|唐代|间接军事牵制;晚期藏传佛教文化传入|
|契丹 (辽朝)|五代宋初|军事争夺;获燕云十六州;扶植北汉|
|女真 (金朝)|宋金时期|军事占领,管辖太原|
|蒙古 (元朝)|元代|军事征服;促进民族交融|
---
## 参考文献
360Doc. (2021). _墓里乾坤:太原隋代虞弘墓_.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7/13/50364287_985514091.shtm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7/13/50364287_985514091.shtml)
360Doc. (2024). _晋王李克用出世,天神断言:十四年间金殿坐,四个郎君三个姓_.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25/18/69986577_1112240768.shtm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25/18/69986577_1112240768.shtml)
当代儒学网. (n.d.). _全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老爷庙”)_. [http://www.cccrx.org/hdwh/html/?852.html](http://www.cccrx.org/hdwh/html/?852.html)
頔 & 郭佳轩. (2025). 论北宋晋祠圣母的身份及祠庙的变迁. _文史月刊_ (7). [https://m.fx361.com/news/2025/0728/29404447.html](https://m.fx361.com/news/2025/0728/29404447.html)
故宫博物院. (n.d.). _[PDF]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虞弘石椁图像上来_. [https://www.dpm.org.cn/Uploads/pdf/5056/T00075_00.pdf](https://www.dpm.org.cn/Uploads/pdf/5056/T00075_00.pdf)
国学导航. (n.d.). _第五章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_.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wdsg/008.htm](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wdsg/008.htm)
贵州省政协. (n.d.). _文史漫步·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三支箭_. [https://www.gzszx.gov.cn/wstd/wsmb/32987.shtml](https://www.gzszx.gov.cn/wstd/wsmb/32987.shtml)
红色晋绥. (2015). _晋源区——龙山石窟_. [http://jinsui.org/zoujinjinsui/jsms/2015/0528/753.html](http://jinsui.org/zoujinjinsui/jsms/2015/0528/753.html)
基督教今日報. (n.d.). _龍門石窟現大陸最早景教墓穴助絲路申遺_. [https://www.cdn-news.org/news/4262](https://www.cdn-news.org/news/4262)
经济观察网. (2024). _从太原虞弘墓看“洋人”在中国|访古_. [http://www.eeo.com.cn/2024/0928/689308.shtml](http://www.eeo.com.cn/2024/0928/689308.shtml)
历史的混响. (n.d.). _979年6月4日:北汉归宋,五代十国终局_.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3da33938dcc57c642ac83b](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3da33938dcc57c642ac83b)
澎湃新闻. (n.d.). _《解读虞弘墓》:带你一步步走近虞弘_.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767085](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767085)
全知识. (n.d.). _晋阳起兵:迈向大唐盛世的第一步_. [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514ba8513910001f4d5bb](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514ba8513910001f4d5bb)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n.d.). _陽泉郊區關王廟景區_. [https://wlt.shanxi.gov.cn/zxw/ft/sourcefiles/html/attractions/1823.shtml](https://wlt.shanxi.gov.cn/zxw/ft/sourcefiles/html/attractions/1823.shtml)
搜狐. (n.d.-a). _描绘古丝路画面,这古墓石椁一出现即震惊中外_. [https://www.sohu.com/a/159352201_161268](https://www.sohu.com/a/159352201_161268)
搜狐. (n.d.-b). _宋太宗赵光义如何指挥宋军攻灭北汉?有何结果?_. [https://www.sohu.com/a/560158062_121137283](https://www.sohu.com/a/560158062_121137283)
搜狐网. (2023). _三夷教的传入与流行:祆教、景教、摩尼教之东渐_. [https://www.sohu.com/a/668791324_121123711](https://www.sohu.com/a/668791324_121123711)
太原日报. (2022). _太原古县城窑神庙_. [http://epaper.tyrbw.com/tyrb/html/2022-07/01/content_8_95448.htm](http://epaper.tyrbw.com/tyrb/html/2022-07/01/content_8_95448.htm)
维基百科. (n.d.-a). _天龙山石窟_.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9%BE%99%E5%B1%B1%E7%9F%B3%E7%AA%9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9%BE%99%E5%B1%B1%E7%9F%B3%E7%AA%9F)
维基百科. (n.d.-b). _龍山石窟_.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E%99%E5%B1%B1%E7%9F%B3%E7%AA%9F](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E%99%E5%B1%B1%E7%9F%B3%E7%AA%9F)
维基百科. (n.d.-c). _虞弘墓_.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99%9E%E5%BC%98%E5%A2%93](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99%9E%E5%BC%98%E5%A2%93)
维基百科. (n.d.-d). _晋阳之战_.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9%B9%E9%99%BD%E4%B9%B8%E6%88%B0](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25E6%2599%25B9%25E9%2599%25BD%25E4%25B9%25B8%25E6%2588%25B0&authuser=2)
维基百科. (n.d.-e). _晉陽起兵_.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99%B%E9%98%B3%E8%B5%B7%E5%85%B5](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25E6%2599%25B%25E9%2598%25B3%25E8%25B5%25B7%25E5%2585%25B5&authuser=2)
维基百科. (n.d.-f). _李克用_.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D%8E%E5%85%8B%E7%94%A8](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D%8E%E5%85%8B%E7%94%A8)
维基百科. (n.d.-g). _宋灭北汉之战_.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AE%8B%E7%81%AD%E5%8C%97%E6%B1%89%E4%B9%B8%E6%88%98](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25E5%25AE%258B%25E7%2581%25AD%25E5%258C%2597%25E6%25B1%2589%25E4%25B9%25B8%25E6%2588%2598&authuser=2)
维基百科. (n.d.-h). _晉系軍閥_.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9%E7%B3%BB%E8%BB%8D%E9%96%A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9%E7%B3%BB%E8%BB%8D%E9%96%A5)
维基百科. (n.d.-i). _太原會戰_.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8E%9F%E6%9C%83%E6%88%B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8E%9F%E6%9C%83%E6%88%B0)
维基百科. (n.d.-j). _水母娘娘_.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AF%8D%E5%A8%98%E5%A8%9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AF%8D%E5%A8%98%E5%A8%98)
维基百科. (n.d.-k). _北汉_. [https://wuu.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1%89](https://wuu.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1%89)
文学城. (2019). _五代系列六:石氏建晋之一:石敬瑭建立后晋与率军南下_.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1911/69439/27897.html](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1911/69439/27897.html)
芝加哥大学天龙山石窟项目. (n.d.). _概览_. [https://tls.uchicago.edu/zh-hans/content/%E6%A6%82%E8%A7%88](https://tls.uchicago.edu/zh-hans/content/%E6%A6%82%E8%A7%88)
知乎专栏. (n.d.). _山西运城:“關王庙”内寻“三宝”_.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067912](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067912)
中国国家地理网. (n.d.). _龙山石窟隐于山林的道教秘境_. [https://www.dili360.com/ch/article/p61c93fc21ff5807.htm](https://www.dili360.com/ch/article/p61c93fc21ff5807.htm)
中国军网. (2022). _晋阳之战_.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2-10/13/content_325694.htm](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2-10/13/content_325694.htm)